通过对这些城市碳和污染物协同控制效应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出现在一、三象限的城市很多,意味着有很多城市处于两种污染物,二氧化碳、硫、氮和尘均减排或增排的状态。出现在二、四象限,两种污染物呈现一增一减状态的城市相对较少。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剖析和研究。
通过比对113个城市的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协同减排交叉弹性分析结果可知,武汉市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烟(粉)尘、氮氧化物的减排交叉弹性排名分别为第六、四和三位;利用城市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归一化分析,分别基于空气污染物浓度、排污收费(环境税)标准、污染物损害成本进行测算得出,武汉市协同减排当量排名分别为第十、二、一位。
这一研究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1)城市群的碳与硫、与烟(粉)尘排放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2)工业源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在总量上同时实现协同减排的城市数量较少;
3)基于工业部门排放总量评价,武汉市,长三角城市(群)等,是我国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领先的城市(群);
4)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在协同控制评价结果中较为落后。
实现协同控制的城市案例-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市虽处遥远的西北边疆,但产业部门齐全,同样面临着高碳和高污染问题。我们对乌鲁木齐市环保部门和发改部门分别出台的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既有减排规划进行分析,确定减排目标,测算减排成本,得出乌鲁木齐市重点行业,包括电力、热力、钢铁、水泥、交通、建筑等部门各项减排措施的环境经济评估结果,总结出协同控制路径规划下碳和各污染物减排的技术措施选择以及减排量的行业贡献。
将协同控制路径规划与既有减排规划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协同控制规划的减排成本大大降低,而减排量没有受到任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