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主战场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 汪燕辉

上周六晚作为观察员,笔者旁听了在Bula Zone 纽约厅进行的一场各缔约国代表参加大会。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对第一周大会谈判进展进行盘点,听取各缔约方代表意见,促进下周谈判进程顺利进行,直至达成成果。

大会主席斐济总理姆拜尼马拉马首先邀请三个工作组——科学技术建议组(SBSTA)、实施组(SBI)、巴黎协定特别工作组(APA)——的主席汇报谈判进展。三个工作组主席的汇报都表示过去一周的工作取得了相对满意的结果。

但是轮到各缔约国代表发言时,不管是来自发达国家阵营的瑞士、澳大利亚还是代表G77和中国的厄瓜多尔、代表小岛国的马尔代夫、以及埃塞俄比亚的代表都对谈判进程表示了不满。瑞士代表呼吁更快进入实质性技术细节的讨论,厄瓜多尔要求推动发达国家兑现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承诺。

经过一天短暂的休整,在一片难得的阳光灿烂中COP23进入第二周。希望场内略显沉闷的谈判进程因着好天气的兆头,能够拨云见日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

因为本周各国派出的高级别代表陆续参会,Bonn Zone的人气高涨。在Bula Zone的谈判代表就落实巴黎协定的具体制度安排进行磋商的同时,在Bonn Zone各国家角组织的讨论更多聚焦行动实践。

今天德国角、英国角、欧盟角不约而同都把讨论的议题集中在应对气候变化城市能够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承担的角色上。

正如在英国角一场题为“在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为城市赋能”的活动中,英国前农业部部长、气候变化大使、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主席John Deben爵士说:“我参加了这么多次COP,这是第一次正式在讨论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扮演的角色。”

来自利兹大学的Andy Gouldson带来了利兹自下而上组织城市层面的气候委员会的经验。这个委员会由24个来自商业、研究界和私营企业界的委员机构组成,委员会的作用是独立发声,监督和指导城市低碳转型进程的进程,对城市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提供建议,促进有关行动更高效的开展。

不仅是利兹这一个城市,英国开展了有多个动员城市参与的项目,包括“气候智慧城市项目”——中国的北京、天津、上海、重庆也在这个项目的工作范围;Can-do Cities平台上囊括了英国所有地方政府及县郡的气候计划;还有UK100,Core Cities,C40等项目。

在欧盟角,Global Covenant of Mayors则把来自世界各地的市长请到一起,就城市和地方政府在气候和能源领域发挥的作用、面临的挑战、开展的合作进行了整整一天的交流和分享。

在关于城市如何获得更多气候金融支持的讨论环节,来自加纳某城市的市长认为:为气候变化付出代价的是城市,中央政府制订有关气候变化减缓和应对的政策所带来的收益也应该回馈到城市;来自乌克兰第三大城市的市长则认为:地方政府需要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向外寻找资源;来自瑞典西南某小城的副市长却认为,由于瑞典金融领域资金充足,政府执政能力强,社会各界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早有共识,在她的城市气候融资及付诸行动不是问题。

由此可见,落实到气候行动上,作为执行主体的城市和地方政府,面对的国情、挑战、资源都不尽相同。

在德国角举办的“让城市和地区更适应气候变化”以及“本地化NDC:城市的角色”的两场讨论中,与会嘉宾都认为城市和地方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间需要开展更多的交流,共同面对挑战。

来自非洲的代表认为,大城市和小城市获取资源的能力不一样,外界的帮助能够推动城市做出很好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但是执行能力是个考验。来自国际机构专家的建议要选几个重点的领域先做起来,可以在这些重点领域建立起全球分享的网络。

这正是“气候智慧城市”项目在中国开展工作的方式,项目负责人介绍:“根据北京和天津政府对空气质量问题的重视,我们的项目就是从这点突破,帮助两个城市的政府准备这方面的解决方案。” 

据介绍,IPCC未来的工作报告中将把城市和气候变化科学之间建立链接,并计划明年3月在加拿大举办首次城市和气候科学的研讨会。

可以预见,未来城市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主战场。

 

*本文引用专家观点为现场采集,未经专家确认,如有疏漏敬请指正,责任归于作者。*

Clos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