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2上的中国角 摄影/孙淼)
值得注意的是,Niklas特别强调,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出色表现,很有可能影响国际地理政治的决策和战略,尤其是对美国的影响。发展可持续能源,降低煤炭消费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国电动汽车的迅速发展也很有可能逆转全球市场,这些都将会影响美国的气候立场。
这一观点和长期参与气候谈判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邹骥的观点不谋而合,他本人这几天正在就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与美国有关人士进行密切沟通。他分析:
中国的气候政策与其说是气候政策,不如说是发展政策和经济政策。我们就是要创新发展路径,更有效率地发展。这一点不会因为美国换了个总统调整了政策中国就变了。美国的有关人士特别担心中国也随着改变政策。我的回应是:咱们一起去做特朗普的工作,如果他还是个务实商人,就好办。比如说中美存在贸易不平衡,这对于中国也难以为继。中国能不能用买美国国债的钱去买美国的天然气和清洁技术来平衡贸易?中国能不能去西海岸投资液化气港口设施和管道,把气输到西海岸的港口液化出口呢?中国投资美国高铁公路为美国也创造就业机会啊,让中国的公司创造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如果他是生意人,有很多生意是可以谈的。从两国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的利益着眼,总是能探索出合作的领域的。想想气候变化背后的那些驱动因素,比如从能源结构看,如果特朗普对可再生能源不感兴趣,我们可以从天然气入手,中国如果用天然气替代一多半散煤,十几亿吨煤的消耗量就下去了,这也是是壮举啊。在比如美国的能效技术、信息技术、数据与网络技术、材料技术等等,中国花钱买还不成吗?叫不叫气候变化政策不打紧,实质内容就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