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成为减塑行动漏网肥鱼
2024年2月1日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

自1月1日起,盒马生鲜开始收取1元包装费,平台称是出于响应国家“限塑令”的相关要求进行有偿包装。但网友对此说法并不买账,因为包装是否提供并不是由消费者去选择,而是电商平台系统自动识别需求,由此引发网络上对消费者权益的热烈讨论。除了关于消费者权益的质疑,笔者还要追问:

  • 强制性的塑料使用者付费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是出于响应减塑政策,那么强制消费者消费塑料是否与相关政策“源头减量”的原意相矛盾?

  • 如果消费者愿意为这些塑料袋付费,那么各种生鲜产品预包装是否也需要收费?生鲜电商究竟使用了多少塑料?如何让消费者明白自己的消费有多少是用在“买塑料”上的?既然是消费,每笔账都应该明明白白,这是买卖的最基本原则。

  • 生鲜电商自身商业模式发展必然导致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问题,包括各种生鲜的预包装以及强制使用的塑料袋,生鲜电商有哪些应对策略?

笔者之所以发出以上追问,是因为生鲜电商的塑料污染问题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状态。

笔者通过网络公开渠道获得以下数据:美团日均平均单量为110万单,盒马全国有超过 320家 门店,单店日均线上单量为 1200 多,合计日均线上订单超过 38.4万 单,叮咚买菜2022年整体订单量为 3.5亿 单左右,朴朴超市日均平均单量为 100万 单。

据此进行估算,单这四家生鲜电商一年使用的塑料购物袋就得消耗 2.5-5万吨 塑料,将产生 2.25-4.5万吨 塑料垃圾,需要超过1000辆大型垃圾车才能装完。如果将这些塑料袋首尾相连,足以绕中国大陆海岸线往返 20万 圈!这些袋子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可能达到26万吨/CO2e,这可比2022年重庆森林火灾的碳排放量还要高[1]。

[1] 以1单平均消耗1-2个塑料购物袋来进行粗略估算,光这4家生鲜电商一年消耗塑料购物袋的数量就达到12.57-25 亿个,以单个塑料袋平均重量为20克进行推算,光塑料购物袋一年就得消耗2.5-5万吨的塑料。按照中国塑料制品10%的有效回收比例进行推算,将产生2.25-4.5万吨塑料垃圾!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CCETP)曾对塑料行业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进行研究,中国每吨塑料经过生产、消耗、垃圾管理的平均碳排放量为5.2吨二氧化碳当量。据此推算,碳排放将高达13-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中国大陆海岸线长度约为1.8万千米,一次性无纺布塑料袋平均长度为55厘米。据中创碳投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重庆市森林资源第三次复查报告》(2017年)结果中优势树种的活动水平数据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中排放因子数据计算得本次重庆山火温室气体排放量为24.6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一次性将2262公顷森林多年的固碳量全部释放出来。

让人担忧的是各种生鲜预包装的塑料使用量、垃圾产生量、碳排放量还未计算入内。

生鲜电商是塑料污染的生产者,也必然要承担环境治理的责任。但是,企业自身是缺乏履行环境治理责任的内在动力的,这就需要政府建立良好的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推动企业内化环境责任。所以,笔者尝试从政策的角度寻找解决生鲜电商塑料污染问题的途径。

早在2008年,塑料袋使用者付费就有政策支持,这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众主动减少使用塑料袋。直至2020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塑料污染治理的政策,并列出了一系列减塑行动的时间线及相应的约束措施:

2020年1月

《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

  • 到2020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2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

  • 电商、外卖等平台企业要加强入驻商户管理,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替代实施方案,并向社会发布执行情况。

  • 推动电商外卖平台、环卫部门、回收企业等开展多方合作,在重点区域投放快递包装、外卖餐盒等回收设施。

  • 适时更新发布塑料制品禁限目录……建立健全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企业绿色管理和评价标准。

2020年7月

《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

  • 各地商务等部门要按照《固废法》要求,结合当地政府工作安排,加强对商品零售场所、外卖服务、各类展会活动等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的监督管理。

2020年9月

新《固废法》正式实施

  • 电子商务平台应向商务主管部门报告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回收情况,并明确了违反该规定的企业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初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2021年9月

《“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

  • 提出了源头减量方面,“商品零售、电子商务、外卖等重点领域不合理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现象大幅减少”的源头减量目标。

  • 建立健全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情况报告制度,督促电子商务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商务部牵头负责督促指导电子商务、外卖等平台企业和快递企业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平台规则。

  • 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市场监管总局、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开展不同类型可降解塑料降解机理及影响研究,科学评估其环境安全性和可控性。

  • 鼓励电子商务平台(含外卖平台)与环卫单位、回收企业等开展多方合作,加大快递包装、外卖餐盒等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力度。

综合国家提出的源头减量、用量监测、促进回收、科学稳妥推进替代的整体策略,笔者尝试从公开渠道收集地方政府对国家减塑策略的执行情况信息。北京是全国开展垃圾分类较为先进的城市,从北京的地方实施方案以及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可一定程度上反映全国生鲜电商减塑治理的进度。

《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到2020年底,本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零售业门店(含门店或电商提供的零售配送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从北京的实施办法可见,首先商场、超市以及餐饮外卖服务应在2020年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但实际执行的情况却不尽人意,截至发稿时止,笔者在北京的美团、叮咚买菜、永辉超市下单后收到的仍是以塑料为原料的无纺布袋,可见政策执行已严重滞后于原定目标。

笔者尝试通过各个生鲜电商官网查找其在一次性塑料使用、回收信息公开的情况,美团在2022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公布了餐盒回收量,但未提及美团买菜(现已改名为“小象超市”)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回收情况。盒马鲜生发布了可降解塑料袋、餐具的推广应用,但具体数量未有提及。其余的生鲜电商均未有相关信息披露。

商务部对电子商务平台、商超的减塑负有直接的管理责任,但此前的政策文件中并未直接说明生鲜电商的管理责任归属。笔者通过12345联系北京市商务局咨询相关生鲜电商减塑的工作进展,商务局的工作人员回应称,确实有生鲜电商目前仍在使用无纺布袋,但商务局的主要职责在于促进地方商业、商圈发展,且相关的执法权已在2018年移交至市场监督管理局。目前对生鲜电商使用塑料袋没有强制报告的措施,就算是电商平台,商务局也是没有直接管理平台入驻商家的权限,电商平台(如美团)由总部每半年向商务局报送相关资料,但相关数据的准确性也难以核定。

换句话说,生鲜电商确实是塑料使用监管政策中的漏网肥鱼。

生鲜电商既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商场超市,也不是餐饮外卖企业,相比于传统电商又具有更强的社区属性,是融合了三者特点的新业态。其减塑路径应根据其业态特征进行试点,笔者结合国内外的无塑商超案例,提出以下建议:

  • 由生鲜电商提供可重复使用的外包装袋,开通线上塑料袋押金机制及回收登记渠道,利用自身强大的线下配送体系,或综合外卖柜、快递柜等网点支持,完成点到点的包装回收,由站点工作人员对包装袋进行可重复利用性的检查、消毒和重复利用。

    优点:直接减少巨量的一次性塑料袋(无论是否可降解,可降解的袋子更容易破更鸡肋),同时增加客户重复使用与归还的频率,以此提升客户粘性。

     

  • 提供大件、一件商品线下自提/配送免袋选项。

    优点:直接减少不必要塑料包装成本支出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罚款。

  • 以自有品牌为试点提供更具灵活性的采购方案,参考麦当劳、肯德基的组合式套餐方式。

    优点:一方面可以适应未来“一人食”的生鲜采购趋势,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非必要的预包装。

政策更新仍需时日,但污染对环境、人类社会带来的伤害需要我们马上采取行动加以制止。我们相信每个人的每一次减塑的尝试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并将引领周围身边的人关注减塑、参与减塑。iGDP曾发布减塑生活行动清单,以此为每个愿意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个体提供参考:

陈思敏,iGDP项目经理,长期关注塑料污染、绿色制冷、低碳消费议题。主要负责公众教育及基层政府低碳领域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