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工业化发展仍有很大空间。我国先后提出到2020年左右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等发展目标。目前,虽然我国整体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但并不代表全国已到达后工业化阶段。从全球看,过去二三十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都在持续推进,制造业产出也在不断增加。我国虽然实现了基本工业化,但距离全面工业化还有较大差距。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要求“制造业必要筑牢”。
东部地区要率先推进新型工业化。目前,东部地区的工业占GDP比重已经比较高,人均工业增加值水平也较高,东部地区引领新型工业化发展是推动更高工业化水平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从我国的工业内部格局调整来看,现在一些工业行业产能,如钢铁、石化都从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在这种背景下,东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应该设定更高、更严格的绿色低碳标尺。事实上,2012年以来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转型的很重要的驱动因素是打赢蓝天保卫战。
现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空气质量已经达标,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首先,要制定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从强调排放达标到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实现超低排放,从单个企业达标排放到对区域环境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其次,要以降碳为引领,推进减污扩绿增长协同。
再次,既要考虑技术上降低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更要关注单位产品的能源投入如何创造更多的经济增加值。
最后,东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碳达峰对产业发展的直接要求,也要考虑碳中和的长远影响,有条件的地区在相关技术和投资决策中将碳中和考虑在内。例如,东部地区有许多新建拟建的石化项目,考虑到较长的使用寿命,长远必然面临碳中和的严格约束。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在制氢环节,不能沿用发展传统的煤制氢,必须将天然气制氢、可再生能源制绿氢等考虑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