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创新发展中心分析师梳理了自2010年以来的这20个具有代表性的绿色低碳城市试点/示范(包含国家低碳试点)在36个城市的分布,从区域分布、行业分布和主管部门等维度总结绿色低碳城市试点的特点,有如下观察:
观察一:基于城市发展特点,20个试点在36个城市的地理分布差别明显
36个城市的试点数量参差不齐。天津、深圳、北京、重庆4个城市的试点数量最多,均在15个以上,其中天津达到17个;贵阳、杭州、昆明、宁波、青岛、上海、武汉7个城市则居中,均有9个以上;其余25个城市均在5个左右,其中大兴安岭地区的试点/示范个数为1,景德镇为2。
城市的试点数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低碳相关工作的推进程度;试点数量的差异则进一步反映各城市的特点。例如,天津、深圳、北京和重庆的试点数量最多,但是试点在行业间的分布并不完全相同。以工业为例,深圳并非工业领域的试点城市,这是由其产业结构的特点所决定的,而其他三个城市则均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再如,杭州的试点数量居中,但其是鲜有的覆盖全部4个交通领域试点的城市,反映出杭州在低碳交通领域的先行者地位。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试点/示范的数量并不能完全代表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只是值得考量的因素之一。
观察二:交通和建筑领域是较早和较多开展试点的部门
除国家低碳试点以外,其他19个行业试点/示范在七大领域的分布如下:
低碳管理体系: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
能源:新能源示范城市;
工业: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
交通: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群)、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城市不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
建筑: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太阳能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相关示范;
城市规划:低碳社区试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废弃物管理: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区)。
本文选取的20个试点基本覆盖各重点排放部门,但较多分布在交通(4个)、建筑(3个)和城市规划(5个)这三个领域,它们是未来碳排放可能急剧增加的部门。同时,交通和建筑领域也是较早开展试点工作的部门,始于2010年;城市规划相关试点始于2012年。
同样地,试点/示范的数量也不能完全代表行业的低碳发展水平,只是衡量指标之一。
观察三:各试点的主管部门不同,但均涉及不同程度的部门间的协调
试点工作的开展通常由相关部委和行业主管机构共同开展。例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群)” 涉及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碳社区试点” 由国家发改委和各省级发改委监督实施。有些试点涉及的部委较多,例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有11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有9个;其他的试点基本在4个以内(包含4个)。试点由多个主管部门进行监管,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管理力度,但也容易造成沟通不畅或协调不利等问题,影响试点工作的推进,因此这是值得特别注意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