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会人员合影
2016年11月,《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全球进入“后巴黎时代”。这份协定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根据IPCC报告的结论,将升温控制在2℃意味着2050年的排放要较2010年降低40-70%,而将1.5℃的温控目标则意味着2030年前,全球年排放需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削减45%,并在2050年前达成“零排放”的目标。
中国积极促成了《巴黎协定》的达成,并提出2030 年左右温室气体排放达峰等国家目标和行动计划。城市作为主要的能源消费以及经济活动载体,在国家的气候变化行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自2010 年起开始在省市级层面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先后有三批,共计79 个城市,6 个省和2 个县成为低碳试点,推动城市建设规划及经济运行的低碳转型。低碳试点城市的数量、覆盖范围、代表性、低碳探索的深入程度、政策措施的创新性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中国城市下一步的减排行动关系到国家峰值目标的完成,进而贡献于全球2℃(1.5℃)目标。
根据绿色创新发展中心的统计,目前全球有88个城市提出了与中长期深度减排相关的愿景,其中72个作出了明确的承诺,35个有规划文本。这88个城市来自44个国家,涵盖了全球5亿多人口,而这个数字将在2030年突破6亿。
“城市承诺的内容并不仅限于‘碳中和’或者‘目标年’,我们可以从减排气体类型、承诺的形式、规划编制情况、是否包括碳抵消以及航空排放等多个角度去了解国内外城市在中长期尺度的减排承诺。”绿色创新发展中心项目主任李昂指出,“对国际城市承诺和行动的梳理,特别是行业水平和技术参数的比较,能够帮助中国城市准确对标,并因地制宜的提出中长期发展愿景。”
世界自然基金会气候与能源、绿色金融项目总监王伟康发言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