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GDTP),我特别喜欢“伙伴”这个词,它定位了GDTP是一个志同道合、有共同目标的朋友相互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共同寻找未来发展道路的平台。
关于新一轮能源转型的基本认识
其一,电力转型是新一轮能源转型的关键所在。
其二,相对于前几次能源转型而言,新一轮能源转型,从根本上来讲不是因为发现了更好用的资源,而是因为外力,环境、资源约束的问题要转型。所以这样一场由外力引发的能源转型,需要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其定位与作用机理在于未来经济社会生活中,市场作为参与主体发挥“两利相权取其重”、政策和政府管理发挥“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作用。“两利相权取其重”本身就是市场主体所具有的自发行为原则,“两害相权取其轻”意味着政府主体制定政策时必须侧重于对负面影响的关注,选择对我们损失最小的一条发展道路。
其三,技术决定潜力,政策或市场决定成效。这是电力行业消纳新能源时需要反复与业内外进行沟通的话题。最近几年弃风弃光非常严重,主要原因之一是技术短板。具体而言,我国电源结构以煤电为主,系统运行的灵活性相对较差,风电、太阳能光伏加大了对系统调节灵活性的要求,进一步加剧了系统的消纳难度。然而另一方面,系统有限的灵活性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是什么制约了潜在的系统灵活性?我认为主要是政策与机制因素导致电力系统的成效和潜力发挥受到约束。
面向未来的机会与挑战
谈机会与挑战,可以有不同维度的总结,我想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问题一:如何“重构”电力系统?
从大家普遍认为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未来的发展主力时,电力行业就开始思考“如何重构电力系统”,我认为重构应当包括规划和调度运行管理两方面。
规划层面,中国正处于市场扩展期,到2040年左右电力增长才可能进入平台期,增速低于2%,也就是说在这之前我们将处在基础设施、社会建设必须较大规模投入的增长阶段。规划要改变原有思路,对新的规划原则、新技术应用预期等加以考虑。比如我们团队在做电力规划时经常发生这样的讨论:煤电资源占比高的系统比较简单;水电资源很丰富的区域则要专门设计枯水年的电量平衡和平水年的电力平衡;未来可再生能源占很大比例时,如何选择典型年份?如何做模拟?每年8760小时典型出力曲线会是怎样的?这都是需要通过开展大量基础研究后重新总结的问题。
调度运行方面,要考虑规程规范规则、各种商业模式,以及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传统电源的良好可调度性可以满足用户的随意性,但可再生能源调度性较差,运用怎样的行业供电准则进行调度需要从基础理论、分析方法、技术手段等进行突破。这是电力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需要技术与管理领域的变革。电力平衡支撑力和系统运行灵活性是事关未来供电能力安排及经济性的两大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