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改变是支持温室气体减排的根本驱动力,不调整当代社会已经保持高强度碳排放,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要在本世纪中实现碳中性,可能性很小。
生活方式是什么,是农村要向城市看齐,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看齐。是冬暖夏凉、丰衣足食的基本需求,也有住大房子、开大车,周游世界的美好愿望。而这些背后都是一条一条不同增长趋势的温室气体排放曲线。
中国家电需求连年升高,以空调为例,城镇居民基本上已经超过了一家一台,而农村居民则平均两家不到一台,未来的发展一定是填补这个空间。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不和美国比,即使日本,其户均空调保有率也在2以上。有一个衡量生活方式的指标就是人均生活用电量,中国的这个指标在2014年为是美国的八分之一,欧洲的三分之一。未来三十年,可以预见全球能源结构并不能飞速的低碳化,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就成为必须。
改变餐饮结构、减少肉食,已经是行动清单的选项之一,将夏天空调温度设置在26度以上也许应该成为一个全球倡议。这些已经涉及到了作为人类的最基本舒适需求,素食会让很多刚刚温饱的国家感到匪夷所思,而房间温度控制对一些发达国家居民来讲有点难以适应,即使是环保工作者也不例外。这些都涉及到人最基本的需求,要改变难上加难。
这需要发达国家切实提前行动,树立更好的标杆,摸索跨越式的路径,需要系统化的普遍路径,而非点缀性的个别行为。住别墅,开SUV,一言不合就去伦敦看鸽子,偶尔吃个斋,就认为给气候变化做了贡献,恐怕是不能服众的。
气候变化这个最大的市场失灵背后是人性的趋利避害和短视,而挑战人性恐怕是我们解决气候变化的真正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