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论文】企业及投资机构参与上海碳市场的成功案例
2019年1月7日

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绿色发展研究中心 刘佳

编者按: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备受瞩目的全国碳市场建设是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全国碳市场在2017年底启动之后,筹备工作按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到深化完善期三个阶段稳步推进,并在体制机制建设、基础设施、数据质量和能力建设上都取得了不少进展,市场基本要素逐步完善。绿色创新发展中心一直以来对碳市场议题高度关注,并组织过多场国际国内专家参与的研讨会。本网站持续刊发关于碳市场相关议题的文章,旨在促进碳市场建设的最佳实践经验交流、问题分析探讨。今天刊发的是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刘佳撰写的文章。

2013年是中国碳交易的元年,经过几年的认真筹备,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先后启动。作为以灵活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各排放主体主动参与节能减排的重大创新举措,碳交易市场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经过四年试点探索,201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正式启动,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分阶段稳步推进碳市场建设。
  
上海市碳排放交易市场于2013年11月26日启动,至今已有七年时间。多年来,市场运行规范高效,市场交易平稳有序,制定了多层次的规章制度,衍生了一系列碳金融创新产品,打造了一支经验丰富的碳排放管理专业队伍,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碳排放管理能力的重点排放企业,吸引了众多活跃的投资机构,是唯一一个连续七年100%履约的试点地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场共有包括纳管企业和投资机构在内的676家单位开户交易,所有现货品种累计成交量1.28亿吨,累计成交额13.91亿元;二级市场总成交量在全国排名前列,CCER成交量稳居全国第一;配额价格自26元/吨起步,最高达到48元/吨,目前约为40元/吨左右。
  
无论是电力、钢铁、化工、汽车制造、航空、水运等纳入上海市碳排放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还是投资机构及金融机构,各参与主体通过主动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积极参与碳金融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碳市场经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体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多措并举节能减碳,加速能源结构优化,促进绿色技术研发及应用
  
上海市碳排放配额分配采用基准线法、历史强度法和历史排放法进行配额分配。为鼓励企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根据工业企业含碳能源排放比例【1】及企业近三年碳排放强度或碳排放量情况等因素,确定免费发放配额的比例。为了减少碳排放配额购买或形成配额富余,降低企业排放成本,纳管企业采取了优化生产工艺、降低能源消耗、调整能源结构、技术升级等方式切实减少了碳排放。部分企业通过出售多余的配额,获得了减排利润。
  

案例1:近年来,本市部分纳管企业加快了推进锅炉的清洁能源替代工作,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炭,显著降低了碳排放。有的企业因此产生了富余配额,出售碳配额获得了资金收益;有的企业由于降低了含碳能源排放比例,获得了更高的免费配额比例,进而缓解了履约压力。

完善内部计量监测体系,推动碳排放精细化管理
  
为了优化能源管理,更好地配合相关部门碳排放核查等工作,上海市纳管企业逐步建立健全了能源计量及监测体系,加强了相关人员的培训,成立了专门部门或机构负责碳排放等相关领域的管理工作。企业通过理顺现有计量监测体系,采取更积极主动的能源精细化管理策略,既可以及时发现能耗异常、挖掘节能空间,推动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又确保了数据质量,更好地支撑碳交易各项工作开展。
  
案例2:原采用历史排放法(配额分配仅与历年能源消耗总量相关)进行配额分配的企业,通过完善内部计量体系,生产线实现独立计量。经过技术评估,该企业产品类别明晰,能源统计完善,满足了采用基于效率方法进行分配的要求。改为历史强度法进行分配后,企业获得的配额会根据产量提高而有所增加,为企业未来留下发展空间。
  
案例3:某电力集团成立碳资产管理公司,统筹集团下属企业的碳排放核算、交易、履约等各项工作,建立了一支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业化碳资产管理团队,为全面参与全国碳市场做好了准备。同时,企业对外提供碳资产综合管理、节能减排开发与投资等服务,以市场化手段推动节能减排相关产业发展。
  
案例4:某化工企业委托第三方对锅炉进行性能测试,对其煤炭等燃料的氧化率进行实测。与缺省值相比,采用实测值核算的企业碳排放数值将显著降低。
  
合理运用政策获得经济收益,积极参与碳金融创新
  
本市纳管企业可使用一定比例符合要求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进行配额清缴,每吨CCER相当于1吨碳排放配额。一般CCER价格低于配额价格。本市电力行业企业一直是购买CCER的主力军,近年来,航空、化工、电子等更多行业企业也积极参与到CCER交易中来,通过购买CCER进行履约,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履约成本。有的企业通过配额置换,使用CCER履约,同时将富余的配额出售,利用二者的差价将碳排放权变成了真金白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同时,本市持续推进碳金融市场发展,鼓励借碳交易、碳基金、碳债券等碳金融产品发展,促进碳市场功能创新。探索基于碳排放权的衍生金融产品研究,为投资者管理相关投资风险提供市场化工具。纳管企业、投资机构积极参与碳金融创新,将沉睡的资产变成收益,不断增强自身的碳资产管理和运作能力。
  
案例5: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参与上海碳交易试点各项工作,尝试碳金融产品,是业内第一家开展了“碳资产卖出回购”“碳配额远期交易”“借碳”等业务的民航企业,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以“碳资产卖出回购”为例,春秋航空、兴业银行与上海置信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签署《碳配额资产卖出回购合同》,交易标的为50万吨碳配额。该单卖出回购业务由春秋航空向置信碳资产根据合同约定卖出50万吨2015年度的碳配额,在获得相应配额转让资金收入后,将资金委托兴业银行进行财富管理。约定期限结束后,春秋航空再购回同样数量的碳配额,并与置信碳资产分享兴业银行对该笔资金进行财富管理所获得的收益。该模式既保证了春秋航空可以无风险完成履约,又盘活了碳配额资产,在获得融资的同时,达到了碳配额资产的高效管理,实现了控排企业、碳资产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三方共赢。
  
进行前瞻性投资选择,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碳排放交易聚焦高耗能的重点排放企业,既有力推动了区域碳排放控制,又提高了企业参与节能减排的主动性。企业采取具有前瞻性的投资选择,增加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领域的投入,既树立了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又抢占了低碳发展先机,更好地应对未来风险。此外,企业通过尽早涉足碳交易领域,在熟悉碳交易规则、建立较为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的同时,可以有机会参与到相关方法的制定过程中,更好地为进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做好准备。
  
案例6:宝钢股份、上港集团、上海电力等本市碳交易纳管企业均在其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了开展碳排放管理的有关措施、碳排放配额的履约清缴相关信息等内容。如,《宝钢股份2019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公司出台了《宝钢股份碳资产管理办法》,启动了碳成本核算数据系统项目,加强碳排放的数据管理;积极配合做好全国碳市场启动的各项数据准备等基础工作;通过购买不锈钢公司全部剩余碳配额、邀请比价方式足额购买CCER并在二级市场出售部分配额的方式,顺利完成上海市碳排放配额履约清缴工作。
  
注释:

[1] 含碳能源排放比例是依据企业因含碳能源消耗(天然气除外)导致的直接排放占其总排放量的比例。含碳能源比例越低,免费发放配额的比例越高。

关于作者

刘佳,现任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上海碳交易体系设计、低碳规划、绿色发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等政策及重大课题研究。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创新试点路径研究》和市政府决策咨询《上海市碳排放交易管理及市场建设方案研究》;负责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上海城市绿色发展国际对标研究》、世行项目《长宁虹桥地区低碳实践项目碳交易机制设计》等多项重大课题。曾发表《上海城市绿色发展国际对标研究》,《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上海市绿色发展评价》,《碳交易如何通过配额分配实现碳控制》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