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气候行动未来可期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

2019年12月13日,是马德里COP25的最后一天,当天下午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熊猫角”举办的最后一场边会依然大咖云集,吸引了不少听众。本场边会的主题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加快中国城市的气候行动”。来自政府机构、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的嘉宾围绕低碳城市转型经验、国内外低碳城市实践和案例进行了分享。

首先,由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教授对中国气候行动的整体进展进行了分享。何教授指出:“《巴黎协定》生效和实施推进了全球经济和产业的低碳转型。中国制定积极的有力度的自主贡献减排目标,推动能源革命,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实现CO2排放达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节点,经济新常态下能源消费和CO2排放增速大为放缓,为实现CO2排放早日达峰创造了条件。中国一直在努力打造经济、能源、环境、CO2减排统筹治理和协调共赢的局面,将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走低碳发展路径。”

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高双进介绍了北京市民间组织在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他说:“北京市民间组织通过一系列环保行动引导社会力量,传播可持续发展理念,如举办全球性环保活动,提高公众意识,应对气候变化;打造首都特色公益活动,增强市民环保意识。”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介绍了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总体状况,他说:“城市化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工业化特征推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城市化率越高对能源需求越大。中国城市节能减排面临巨大挑战,应号召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城市交流。”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项目主任李昂介绍了在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下开展的《超越2℃》研究的初步成果,她说:“城市在全球经济低碳转型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建设‘零碳城市’的探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对全球88个提出‘零碳’或者‘近零碳’目标和规划的城市进行了研究,对其中26个城市的规划进行了深度文本分析,总结出在目标设定、减排手段、效果分析等方面呈现的规律。希望此研究能对中国城市在未来制定中长期低碳排放规划提供借鉴。”
 
碳捕捉技术是实现城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卡内基气候治理倡议研究总监Nicolas Harrison 先生展示了碳捕捉技术的发展方向。德国能源署项目负责人叶昂介绍了德国能源署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自2014年合作开展的中德生态示范城市项目帮助25个中国试点城市进行系统性的节能减排和提升能效的经验。世界自然基金会拉美加勒比项目政策协调员Ximena Barrera 女士在分享中对中国城市给出了建议,她说:“虽然承诺碳排放达峰是重要的一步,但中国的城市需要将其承诺转化为行动。需要制定精细的计划以实现低碳经济转型,需要准确的数据以做出最有效的决策。”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消费了全球2/3的一次能源,产生了全球70%的碳排放,且这一比例还在逐渐增加。中国承诺2030年或更早实现碳排放峰值的目标,城市是实现峰值目标的主要贡献者,也拥有产生创新解决方案的无限潜力。本场边会让我们看到:中国城市未来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值得期待。
  

图片摄影/汪燕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