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重庆市气候投融资规划

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

编者按:2020年7月2日全国低碳日,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围绕“绿色低碳 全面小康“举办网络研讨会,来自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及研究机构六十余人参加会议。此篇编发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总量气候处刘强副处长演讲。

重庆气候变化业务体系

  • 框架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站在国际层面是总书记提到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平台或载体,国内层面是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战略导向之下,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协同进行,在生态环境体系外部,将应对气候变化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统筹。在内部将其与水、气、土各方面主要污染因子进行协同管理,并将工业、建筑、交通等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统筹推进。我所在的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总量气候处,将排污许可、重点污染源名录等重点业务与气候变化工作相整合,更广泛地体现了生态环境体系中的要素。

  • 体系

在机构转隶一年后,重庆市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核心工作,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进行了体系设计和工作推进。

管控体系。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将碳强度指标纳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规划中,约束性指标本身就是管控的基本面;二是通过碳市场对重点排放源进行管控。

市场体系。目前全国统一碳市场和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双轨并行,一些基础性工作在推进试点的同时也在支撑和配合国家统一碳市场的建设。

数据体系。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工作要用数据说话,重庆市从三方面构建数据体系。一是清单,它是全社会温室气体排放的“家底”;二是用指标考核形成的以地方政府作为考核对象的排放数据体系;三是基于排放源进行点面管控。这些数据体系比较完备,包括排污许可都在大数据板块中。

创新体系。气候变化工作创新点很多,我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 参与的可持续的市场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我们根据重庆的实际工作和比较优势,设计“碳汇+”生态产品价值试点工作。基于碳履约(碳市场)、碳中和以及碳普惠三类需求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之所以给项目取名为“碳汇+”,是希望从供给角度提供更广泛的选择。这样从供给和需求方面打通两山论中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纳入排污许可。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是生态环境的核心制度,以此实现企业排污、排碳,减污、减碳的协同。

  • 择取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比如电解铝项目,将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纳入环评报告,虽然因为缺乏法规支撑无法将此项信息作为硬性指标,但至少可以掌握企业和项目建成投产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基本情况。

  • 设计气候信用体系。目前生态环境信用体系只有红、黑名单,相对原始和粗放。未来将整个温室气体排放源、第三方机构陆续纳入气候信用体系中来,可以成为激励各方减排的手段。

重庆市“十三五”碳排放的情况

重庆作为2010年的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情况大致如下:

  • 目标

“十三五”期间国家给重庆设立的目标是碳强度下降19.5%,通过核定得出重庆市在2015年到2018年碳强度下降了15.4%,超进度完成任务。2019年国家将碳强度考核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占比5分。我们据此对重庆市碳排放情况进行了初步核算,结果比较乐观:到2019年碳强度指标基本超过总体目标,但因为疫情导致经济增长出现不确定性,也给强度目标下降幅度带来不确定性。众所周知,碳强度是生态环境领域中唯一与GDP挂钩的指标,其他主要污染物都是绝对量,因此碳强度、能耗强度、GDP对整个目标的完成影响非常大。通过测算发现,碳强度和能耗强度目标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对GDP完成的贡献率在40%左右,这是国家和地方发展阶段决定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贡献在30%左右,以上两个结构优化总体占到70%,由市场机制、重点领域的贡献占到30%。

  • 产业

重庆的支柱产业是汽车、化工、电子信息,汽车产业回稳较快;电子信息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因此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势头和新动能的动力相对成熟,包括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达到50%以上,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能源

2019年能源消费总量8889万吨标煤,按照“十三五”国家下达的能耗总量和强度的双控目标,给重庆下达的新增能源消费量是1660万吨。分结构来看,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0%多,并且连续几年持平,每年可能多出100-200吨标煤,这很不容易。重庆虽然不属于煤炭总量控制和减量化替代的重点区域,但是因为重庆本土的煤质较差,大部分是外购煤炭,因此要从成本角度控制煤炭调度。非化石能源板块,按照“十三五”原定目标即非化石能源占到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上升15%,这里一次能源是能源消费总量的概念。前两天全国第四大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投入运营,助增“西电东送”。去年重庆市电力消费量1亿1千多度,外购电占到25%,而重庆市430亿度的外购电中90%是水电,水电购入对碳排放是很好的削减。

气候投融资思路及体系建设

  • 思路围绕达峰展开

重庆市气候投融资工作刚刚起步,和绿色金融协同推进,同时重庆也在争取第二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创建。市政府领导非常重视,邀请国字头专家对重庆绿色金融的优势和特色进行研究和界定。气候投融资中绿色金融产品设计非常多元,供给充足。但从需求角度开发,很难实现可匹配资金投放的效率和准确度,所以很多专家也对绿色项目提出避免“漂绿”的概念。实际工作中,量化项目的“绿色”很难,但如果通过气候板块的碳减排贡献进行界定就容易多了。因此将气候投融资作为重点示范纳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中,两者相得益彰。

重庆气候投融资的思路是围绕达峰工作展开。重庆市借助国家试点动款项目开展了一些前期研究,推算认为重庆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排放达峰。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区域或一个城市的城镇化率在70%,人均GDP在1.4万美元的水平之上,基本可以实现碳排放达峰。重庆达峰时间是通过量化模型进行预测来完成坐标寻找,可以和上述经验规律进行相应求证。现在重庆市GDP2.3万亿,如果按照年均增长6%计算,到“十四五”末可以达到2.4万亿-3.4万亿。“十五五”期间,如果按照GDP年均增长5%计算,到2030年可以达到4.4万亿。重庆市人口3100万,按照千分之3.5的增长率计算,最终人均GDP能达到1.3万美元,接近1.4万美元的水平,因此如果从达峰角度设计投融资比较务实。绿色创新发展中心(iGDP)帮助重庆市进行了投资规模需求的测算,去年重庆融资规模5千亿,气候占多少很难界定,但有一个数据可以参考,GDP2.3万亿的体量,环保投入在900亿左右,大致占GDP比重接近4%。我个人认为,到“十四五”末或“十五五”中期,气候投入的比重占到地方经济生产总值的2%-2.5%比较科学。

  • 体系建设要素“5+1”

我们把涉及到的要素归结为“5+1”。“5”代表:一个标准体系,像一把尺子来界定哪些是气候友好型项目,哪些产品可以投放其中;一张清单,结合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为气候投融资产品创新提供土壤,因此这一张清单更多是气候金融产品的供给清单;一幅图,通过大数据刻画重庆“一区两群”的发展战略,包括双城经济圈,碳生产力如何分布?目前碳生产力提及的较少,更多是碳排放管控;一个项目库,主要以碳达峰路径中的项目为载体,也是未来投放的重点,按照区域、行业和项目点进行设计,现在重庆绿色发展的产业项目都在其中;“一朵云”,即气候大数据,智慧减碳,将气候投融资中资金投放产生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碳减排效益进行体系化设计;一套技术评价工具,包括相应的准则、技术规则、标准、体系,更好的完成投融资体系落地的工具箱或工具包。

下载报告

我们承诺您的信息将不会用于营销目的,iGDP旨在寻求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