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双碳”目标下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1]
2022年12月27日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  杨鹂

追溯回上个世纪60年代现代编程语言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出现,数字技术经历了多轮创新浪潮,每次创新对社会经济运行模式都产生了颠覆性影响。目前,全球正处于以数字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双碳”产业数字化正是这一新浪潮的产物。“双碳”产业数字化转型通俗理解,就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型数字技术系统融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高碳排放行业以及能源、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农业等产业中,对其生产、运维等环节的技术设备、管理系统进行数字化的升级改造(如传感技术、物联网、云数据存储和分析等技术的应用)。企业依托于这些数字化技术,获取更多且高质量的能耗和碳排放数据和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绿色低碳转型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实现提升能效和减碳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生产经营流程,提高利润规模的多赢。

产业数字化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巨大动能。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目前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占GDP比重32.5%;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率最高约为40.7%,其次为工业为21%,农业领域为8.9%。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我国在数字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规模也是全球领先的。同时,数字技术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有很大的潜力,但目前公布的实际减排数据有限。我们以一项产业数字化减排的情景研究结果为例,以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635亿吨为基线,电网、建筑、交通、办公、出行、服务和农业等产业和领域的数字化可实现50-100亿吨减排,约占基线水平的8%-15%。如果我们将这一比例简单套用到我国,产业数字化大概可以实现10-20亿吨减排。当然,这种预测数据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双碳“1+N”政策体系,对于关键领域行业的产业数字化已经称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作为“1+N”的“1”《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工业数字化融合发展、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化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作为支持 “双碳”产业数字化的重点工作任务,同时各领域相应出台的达峰实施方案也都有相关内容的阐述。

电力行业主要是智能电网建设,提升电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整合分散需求响应资源等的能力。交通领域主要是交通系统智能化、自动驾驶系统,新能源电车特有的储能功能与电网的双向互动、智能船舶等。建筑领域是依托于用能设备智慧群控等技术的数字建筑、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等。工业领域包括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工艺流程和设备的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数字化协调的绿色供应链,绿色低碳产品溯源等。煤油气开采领域包括设备设施、工艺流程数字化和智能化等。农业依托于智慧农机化技术设备减排固碳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和最广泛的应用是各行业和各领域都推动建设的数字化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计量、监测、分析平台。

“双碳”产业数字化投资需求潜力是巨大的。首先,我国已经出台了多个财政金融政策和工具作为引领产业数字化领域的投资,这将撬动更多社会资本的投入。例如,碳减排支持工具明确提出支持智能电网;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提出支持产业数字化转型;许多省市也出台了数字化、技改项目地方财政补贴。此外,未来绿色投资需求中产业数字化投资需求占比将越来越高。目前许多研究对未来30-40年实现碳中和投资需求进行了预测,预测口径和方法不同,预测规模也存在差异。绿经委课题组采用更宽的口径以绿色金融领域常用的界定标准进行估算未来投资需求480万亿左右。随着产业数字化渗透率提高,其占GDP比例会相应增加,这意味着产业数字化投资需求占碳中和绿色低碳投资需求的比例也会大幅提升。

当然,目前我国“双碳”产业数字化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缺少数字化技能人才,数字化工具应用门槛较高;数字化应用可能会产生能效反弹效应,增加总的能耗和碳排放;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前期投资需求高,融资难;数字化技术应用层间存在技术标准和规范方面的挑战。加快“双碳”产业数字化有待我国出台完善更多细则性支持政策措施和鼓励更多的市场化工具的创新。

[1]本文内容曾在“金融支持绿色科技论坛2022年年会分论坛三”进行分享。

杨鹂,绿色创新发展中心研究总监/高级分析师。主要研究领域涉及能源系统分析、低碳发展规划和评价、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政策评价等。负责或参与过《东北亚低碳城市同行评议和比较研究》、《中国城市能源转型和碳排放达峰:现状与展望》、《空气质量与气候变化协同控制下山西省高质量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综合管理能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能源转型中长期情景研究》、《全球甲烷倡议以及气候与清洁空气联盟:国际技术和支持服务项目》、《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指南——规划工具、制度设计及实践研究》、《重庆碳中和路径与绿色金融路线图》等相关课题研究。杨鹂于2014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