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疫情后的碳排放达峰新形势及对策
2020年11月16日

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

编者按: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次联合国大会上作出庄严承诺:中国二氧化碳发排放将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GDTP)作为国内领先的智库交流平台,自2020年10月起举办“疫情后新形势下的省市达峰行动”系列研讨会。10月9日召开的第一场研讨会主题为“提升省市碳达峰雄心”。此次会议邀请到深圳、青岛、武汉三个城市的代表与近160名参会者分享和探讨地区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方案和经验。本期编发的是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罗巍处长关于疫情后武汉碳排放达峰新形势及对策介绍。

近年来,武汉市把落实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城市建设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创新思路、探索实践,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此外,为推动城市低碳发展和合作,联合国东北亚区域环境合作计划在2015年发起了东北亚低碳城市平台,展开城市比较相关研究,武汉作为平台城市之一于2017年初正式对外发布了《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2017-2022年》,明确了武汉的达峰目标和政策行动,成为第一个发布此类计划的中国超大城市。
  • 新冠肺炎疫情对武汉市的影响分析

(一)疫情对武汉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
  
武汉、湖北人民对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基本经受住了疫情大考。但是受疫情影响,经初步核算,上半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下降1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34.4%,固定资产投资下降48.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37.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14.4%;第二产业增加值下降21.9%;第三产业增加值下降18.2%。从企业效益看,各大企业亏损严重。1至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同比扩大13.4%;利润总额同比扩大85.6%;负债总额同比扩大5.4%;平均从业人数同比减少4.8万人。
  
(二)疫情对武汉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影响与挑战
  
疫情虽对武汉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和碳排放达峰行动带来严峻挑战,同时也给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等高质量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
  
一是疫情给武汉打造低碳产业体系带来影响。近年来,武汉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9年我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3:36.9:60.8,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60%。其中,第一产业形成现代都市农业健康发展的格局;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导,形成汽车、光电子、医药等多点支撑的完备产业体系;第三产业形成传统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向服务型经济主导渐进的局面。
  
二是疫情给武汉市碳排放率先达峰带来不确定性。2017年,我市率先印发《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2017-2022年)》(以下简称《达峰计划》),提出2022年左右实现碳排放达峰的目标,比全国平均达峰的年限提前了8年。目前已基本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能源体系、建筑体系、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低碳生产生活“武汉模式”,低碳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并在产业低碳、能源低碳、生活低碳、生态降碳、低碳能力、低碳示范、低碳体制机制建设以及低碳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八大主要任务。然而突发的疫情打乱了武汉市的既定达峰时间表和低碳转型的既有节奏,尤其是当下的困难和压力是社会、经济还没有恢复应有的活力,导致碳排放平台期可能延后,武汉市实现率先达峰行动计划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 武汉碳排放达峰实现对策及路径

当前,工业仍是武汉市能源消费第一大部门。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市经济总量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基础牢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制造业城市,涵盖38个工业行业门类,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4个行业产值过千亿。建筑业总产值、“四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均突破万亿。
  
从工业行业碳排放结构来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工业和石油加工是工业达峰之前的前三大排放行业,占工业总排放的比重超过60%,这三个行业的低碳发展对工业达峰时间有这巨大的影响。为实现2022年碳排放达峰的目标,武汉市将进一步从能源结构优化、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共同着力,实现工业部门提前达峰。
  • 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全力推进碳达峰行动计划。已启动《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2017-2022年)》2018年度和2020年度评估工作,为全面落实和及时调整碳排放达峰相关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确保武汉市碳达峰目标实现。
  
(二)积极谋划中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目前,我市已启动下一阶段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总体思路的研究谋划,正在组织开展武汉市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试点评估和“十四五”规划有关工作,在总结武汉市低碳城市和适应性城市试点目标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武汉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和总体趋势,研究武汉市到2030年和205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目标、实施路径和支撑条件。
  
(三)进一步加强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建设。在已有2012年、2014年至2016年温室气体清单的基础上,开展2017年至2020年市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并启动区级清单编制工作,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能力。
  
(四)充分利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湖北的机遇,争取“中碳登”尽快成立、全国碳市场尽早启动,吸引碳金融服务机构集聚,着力打造全国碳交易和碳金融中心区。探索将光伏碳减排、林业碳汇、湿地碳汇、沼气碳减排等纳入交易主体,引导控排企业通过抵消机制优先购买“碳汇+”项目交易量,助力生态建设、乡村振兴。
  
(五)打造绿色低碳产业国际合作平台。继续加强与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的合作,推动建设“一带一路”低碳大数据平台、“一带一路”低碳技术交易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依托“一带一路”企业联盟筹备建设绿色产业联盟,积极承办国际碳市场高峰论坛、“一带一路”绿色产业峰会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