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黛青:粤港澳大湾区“十四五”碳达峰愿景和目标研究
2021年1月25日

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

编者按:2020年10月30日,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GDTP)2020年度研讨会在上海顺利召开。来自上海、北京、重庆、天津、四川、广东、湖北、浙江、山东、辽宁、海南、内蒙古等地的近150余名嘉宾参会。与会专家围绕着“聚焦十四五规划,展望碳中和未来”的主题,解读五中全会精神,研讨“十四五”规划中的碳目标设定、全国各区域深度减排的可能路径以及促进绿色发展的市场和政策手段。全天的研讨会吸引了近万人在线观看。本期编发的是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能源战略与低碳发展研究室研究员赵黛青的主题演讲。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体,对未来全国低碳发展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应该发挥作用。粤港澳大湾区由珠三角九个城市以及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湾区城市群在国家的战略定位非常明确。《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把大湾区打造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区,在国家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起到一个引领和示范作用。这样一个经济体的建设,无疑对能源体系的建设也提出高标准和高要求,因此研究大湾区的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非常重要。
  
能源转型和碳达峰情景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体量大、增长势头强劲,这意味着未来的能源需求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将会持续增长。在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即便如此,湾区城市群的化石能源占比也超过了70%,人均GDP和能源强度与国际一流湾区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粤港澳大湾区的能源发展在量和质上都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是发展的空间。在习主席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粤港澳大湾区在理念引领、先行先试、制度创新等方面都要走在全国前面,这也是国家对广东和大湾区的期待。
   
这两年,广州能源研究所联合大湾区内多家研究机构,围绕大湾区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能源转型有这样的理解:能源转型的标志,一是单位GDP能耗大幅度下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水平;二是能源结构优化,从低碳走向深度脱碳;三是在转型过程中,形成可负担、能支撑产业竞争力的能源成本和价格。
 
粤港澳大湾区能源转型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能源转型支撑和促进新兴湾区城市群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提高湾区能源安全;第三,通过技术创新,把能源体系建设得更清洁更低碳更高效更安全,能源技术进步推动能源转型,能源转型也带动更活跃的能源科技创新。第四,能源和环境气候治理目标的倒逼机制。
项目首先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做了分析,预计到2035年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将增长到2017年的3倍左右,人口不断聚集,从现在的七千多万增长到近一亿,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将占到30-40%的比例。对于这样的经济体,设置了三种能源情景,即基准情景、转型情景和深度转型情景。在按照现行规划和政策的基准情景下,大湾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在2035年前都将无法达到峰值,也不可持续。通过变革能源发展结构、动力及效率,在转型情景下,大湾区的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有可能分别在2030年和2025年达到峰值,走在国家目标的前面。

 

2035年大湾区能源体系的重要指标均将得到提升。与2017年相比,到2035年,能源消费总量约增加21%,能源强度下降到0.1吨标准煤/万元左右;碳排放总量下降,人均碳排放约在4吨二氧化碳;全社会用电量明显增加,人均电力消费量高于日本、德国,因此大湾区的电气化水平是情景设置时一个重要考虑的指标。在转型情景下,大湾区的GDP在全国占比从12%提高到近20%,而能源消费总量在全国占比仅提高1%,用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来支撑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能源指标能够赶上届时东京湾区水平,发挥大湾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排头兵作用。能源转型的阶段性目标是,2020-2025年:改变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2025-2035年:建成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持续向非化石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体系转型。

愿景实现的几个关键问题

1、化石能源的减量和替代
煤炭减量难度不断加大。过往的重点是淘汰小规模的落后产能,煤电已经有效减量,继续减量需要考虑煤电的基荷性、保障性,状态胶着。这个问题一方面取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决心,另一方面是依靠新的能源技术和电网技术来保障和加强能源安全。油品是化石能源最终退出能源结构的最大障碍,其中交通电气化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在交通电气化方面具有优势,有可能走在全国前列。在进行情景设置时必须考虑大湾区用电量和电力需求增长,今后天然气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面向碳中和目标,也要考虑到天然气的过渡性,目前大湾区的天然气价格和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扩大天然气利用还是处于瓶颈状态。
  
2、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
 
广东面积大,太阳能、生物质能方面都有很大潜力,因此有更大目标设定的可能性,但提高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和新利用模式、海上风电开发都是大湾区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同时也为大湾区的技术创新或产业重点的形成带来机遇,此项工作也得到广东省的大力关注和重点部署。另外,广东省需要加快培育本地可再生能源制造业。
  
3、结构优化和新基建助推能源转型
 
根据对大湾区能源消费总量的要素贡献分析,大湾区工业和交通部门的能源消费总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能源体系的绿色低碳转型,需要构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否则很难达到目标,现在的政府规划和部署也高度重视结构性优化提升。未来新兴技术和能源产业链条的融合,会给大湾区的能源发展带来新空间、新可能性和新动力,形成新一代能源基础设施,对诸如自给率和储能配置等问题从物理层面和逻辑层面突破传统思维。
 
4、以科技创新推进从低碳走向近零碳
 
能效技术、新能源技术、电动车技术非常重要。此外我们特别关注能源系统技术,现在的能源技术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和融合,以实现能源系统高效、智慧、安全、柔性和可循环。我认为广东可以集聚和吸纳更多更好的技术,在集成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场景市场和协同方面应力求突破。在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我们还应该关注零碳和负碳技术,比如绿氢技术、二氧化碳的转化和利用、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高碳行业的电替代和氢替代问题。此外,粤港澳大湾区还应在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链形成方面,打造科技创新的新高地,争取进入国际科技创新的第一梯队。
  
“十四五”减碳目标和行动的几点建议
 
一、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应初步建成安全高效、绿色智慧、开放共享的现代能源体系。面向碳中和目标,基本形成突破高碳锁定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十四五”阶段是关键塑型期,架构打得好,方向打得准,就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粤港澳大湾区连接珠三角和港澳,其特色还在于“一国两制”下探索能源体现建设的互联互通、共济共享,要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把港澳金融、科技、服务等巨大的优势融入到区域能源体系建设中。
  
三、广东省已经制定“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要把大湾区的能源体系建设和振兴粤东西北的绿色生态发展结合起来,带动全省社会经济均衡发展,能源与环境协同发展。习主席一直强调要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推进粤港澳大区域的绿色低碳转型,也必须和这样的理念结合起来。
 
四、通过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希望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绿色高效的能源消费标杆区、新能源科技创新的新高地和应用示范区、能源市场机制创新的先导区,也成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优质保护的强力引擎。
  

文稿整理/陆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