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是全国低碳日,今年的主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气候变化关系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也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国家“1+N”的政策体系初步建成之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转移到地方落实上。作为持续关注我国低碳工作进展的iGDP团队,基于零碳录数据库信息,对我国省级气候行动进行了追踪。在低碳日来临之际,本公众号分四次发布我们对全国30个主要省市气候行动进展的追踪结果。本系列第二篇关注中部地区。
主要发现:中部地区六省在“十三五”期间呈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经济增速远高于同期碳排放增速。
由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和山西六省构成的中部地区在“十三五”时期GDP年均增速达到8.6%,增速居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之首[1],远高于同期国家GDP年均增速5.7%。从碳排放的角度看,除了作为全国能源基地的山西省外,中部地区五省的人均碳排放在2020年均低于全国水平,并且中部地区六省在“十三五”期间呈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经济增速远高于同期碳排放增速。中部地区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十三五”时期国家下达的碳排放强度和能耗强度累计下降目标,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落实了减排行动和政策。中部地区在气候政策上的力度在“十四五”期间得到了延续,六个省份全部提出了高于国家目标(13.5%)的能耗强度下降目标。
在能源结构层面,中部六省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在“十三五”期间累计下降6%-12%,其中湖北和河南的下降率高于国家同期下降率11.25%。从终端用能部门的角度看,中部六省“十三五”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均呈现下降趋势,安徽、湖南、江西和山西也在“十四五”期间提出了高于国家目标(13.5%)的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目标。“十三五”期间各省人均建筑能耗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江西和安徽的增长居于全国前列。低碳交通层面,山西“十三五”期间人均交通能耗下降9%,其他五个省份的人均交通能耗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中部地区居民生活方面相对低碳,2020年人均垃圾产生量在全国均处于相对低位。
中部省份最近三年经济增长稳定,且有进一步提速的趋势[2]。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部地区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兼顾发展与低碳。
中部六省的具体信息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