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十八城市代表共商低碳发展大计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 汪燕辉

2018年6月18-19日,绿色创新发展中心受邀出席在乌兰巴托举办的第三届东北亚市长论坛,与来自东北亚六国18个城市的代表就低碳城市发展,尤其是提升大气质量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论坛上半场讨论的主题是区域低碳发展的主要挑战和应对方法。来自中日韩蒙俄五国的首都城市北京、东京、首尔、乌兰巴托、莫斯科的代表分别就各自城市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进行了分享。

乌兰巴托副市长Jantsan先生在发言中介绍到,蒙古国人口总数的46.2%,146.2万人居住在乌兰巴托市,其中44%的住户居住在城区,56%的住户居住在城市周边的蒙古包区。该市的GDP对全国的贡献率高达65.8%,机动车保有量占全国的68.2%。居民日用炉具产生的排放是乌兰巴托的主要的空气污染源,高达80%;机动车排放和发电厂排放分别贡献10%和6%。

国家和乌兰巴托市政府从2012年开始就进行了一系列立法和政策层面的努力应对空气污染问题,包括2012年出台的《空气质量法》、《乌兰巴托2020城市规划及2030发展策略》、《乌兰巴托市长行动方案2016-2020》、《国家减少空气和环境污染项目》、《国家气候变化行动项目》等。具体政策措施包括限制短期的人口流动、禁止不达标家用炉具使用、对清洁炉具的税收减免措施等,并将于2019年5月15日开始禁止散煤的使用。天然气公共汽车已经从2018年2月上路,未来还将引进电动汽车和自行车,城市快速公交系统等。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清分享了从2013年到2017年北京大气污染防治的历程。2012年国家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对PM2.5和臭氧两个监测指标,并加强了PM10的浓度限值。2013年国家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明确要求北京2017年PM2.5 浓度要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对此北京对PM2.5污染源进行了解析,出台了《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从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等领域开展减排工程。2014年出台的《北京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对这些行动提供了法治保障。经过几年的努力,北京空气质量情况持续改善,2017年达标天数226天,重污染天气23天,跟2013年相比有了大幅改善。到2020年北京PM2.5浓度要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正如与会的一位北京官员所说,“我们真是要1微克1微克的扣啊!”

首尔城市代表分享首尔的空气污染源占比取暖、交通和建筑机械、扬尘和生物质燃烧分别为39%、37%、22%、1.3%。迅速增加的电厂和化石能源汽车数量是空气质量恶化的主要因素。首尔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一种创新的公众动员方式,发动市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首尔最大的广场上举办了一场由3000人参加的公开辩论活动,产生了3000个解决办法,并对公众对这些政策手段的支持度进行了调查,最终出台了10条政策建议,包括将PM列入自然灾害、发放免费口罩、在重污染天气关闭市中心停车场、汽车限行等措施。

东京环境局碳市场项目的负责人则分享了东京碳市场对治理空气污染发挥的协同效应。东京碳市场市全球第一个城市层面的碳市场,纳入市场的主要是商业和居民建筑占到70%。

从2002年开始建设,经历了起跳(2002-2004)阶段,主要进行年度数据汇报、迈步(2005-2009)阶段,主要进行披露和评估机制的建设;和跨越(2010年以后)阶段,碳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因此东京碳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得CO2排放减少了26%,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基本脱钩。东京的经验主要有三点:循序渐进、充分了解排放主体、制订有雄心的减目标通过有力的监测机制、管理方法和市场手段确保实施。

在论坛的下半场,来自国际机构和其他城市的代表分享了低碳技术层面的解决方案和城市的最佳案例实践。绿色气候基金(GCF)分享了在乌兰巴托开展的清洁空气项目,亚洲基金会介绍了为乌兰巴托提供市民负担得起的绿色建筑的经验。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的分析师陈美安博士结合“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指数”的研究,分享了对中国115个城市,2010年到2015年期间,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实践和效果的评估结果。

这项研究发现的关于中国城市在低碳发展上的三点经验包括:中国城市绿色发展取得进步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来自经济和能源结构转型以及工业方面的能效提升;各种不同类型城市都有找到适合自己特性的转型路径的最佳实践案例。

随后中国天津市和沈阳市代表的发言印证了上述观点。与会者纷纷表示,中国经验对东北亚其他城市的低碳发展很有借鉴意义。韩国和俄罗斯的城市分别介绍了在各自城市实施的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的案例。

论坛最后宣布第四届东北亚市长论坛将于2020年在韩国首尔举行。

Clos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