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气时代 | “中国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实践者联盟”启动会暨中国农食系统转型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4年7月5日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

2024年7月1日下午,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主办、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思力中心)协办的“中国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实践者联盟”启动会暨中国农食系统转型研讨会在昆明顺利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北京、四川、广东、云南和重庆等地的近30位专家学者和地方实践者共同参与。

农食系统在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其绿色低碳发展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iGDP长期关注中国农食系统减排工作,曾发布《中国农业与食物相关温室系统减排路径分析》等多份报告。此次发起成立“中国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实践者联盟”,是希望搭建起多方参与的跨部门、跨层次、跨地域的合作平台,通过分享农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和政策进展、交流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索不同解决方案,为我国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01 致辞环节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马中发表致辞。他向与会嘉宾阐述了联盟建立的目标与意义,他指出,由于农食系统减排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未来的减排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制定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综合性的减排规划,让不同利益相关方都能参与;需要建立农食系统数据体系和决策体系,为减排提供更多政策依据;还需要加强现有政策实施力度、推动政策创新,更好地发挥绿色农业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协同效应。

马中教授致辞

02 主旨演讲

会议主题演讲环节邀请了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教授、副所长滕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玉娥、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高级项目总监陈美安、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执行主任左智四位嘉宾进行分享。
滕飞教授做以《家庭食品消费排放的减排潜力及政策》为题的主题演讲,详细介绍了从消费端考虑农食系统减排的重要性、全球家庭食品消费排放特征、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目前主要的减排行动和潜力。
滕飞教授认为食品税和社会动员这两项政策设计或能推动食品消费行为的转变,但政策的具体措施和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滕飞教授发言

李玉娥研究员则从生产端出发做题为《稻田甲烷排放及减排技术》主题报告,阐述了中国水稻种植和甲烷排放的总体情况,并根据减排潜力分类介绍了多种减排技术,包括灌溉技术、秸秆管理、直播稻和生物炭等。
她指出,我国稻田甲烷减排面临着技术推广难、减排增产增收不协同和缺乏激励机制的挑战,要克服这些难关需要继续研究新型技术、设立创新激励和减排补偿机制,并将稻田甲烷减排纳入国家自愿减排市场或区域碳普惠机制。

李玉娥研究员发言

陈美安博士做题为《中国农食系统温室气体减排路径分析》的主题报告,总结农食系统与气候变化的重要关联,梳理中国农食领域减排的政策、技术和实践。
基于过往观察,她认为,农食系统未来的减排首先需要优化现有绿色低碳行动,扩大减排效果;其次要通过创新推动减排实践和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第三要实现农食系统的能源低碳化;最后要将农食系统减排看作系统工程,要认识到生产、包装、运输以及消费全链条减排的重要性。
陈博士也表示,未来,iGDP将努力推动绿色转型实践的落地,推动气候与农食领域的互动,帮助农食参与者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陈美安博士发言

左智主任则从践行者的角度探讨了《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支持体系》。他分享,由于云南高原山地的地形和近年来愈加严重的水旱灾害,思力团队实践的首要考虑是农业对于气候变化的适应问题。
过去,他们与当地政府和农户合作,在云南各地开展了秸秆还田和资源化利用实践、水稻旱作技术和气候友好稻作技术试验、生物碳基肥料等多项实践。
未来,如何更好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对抗云南逐渐严重的干旱威胁、降低农户种植成本是云南农业发展和减排所需要解决的难题。

左智主任发言

03 圆桌讨论

在圆桌讨论环节,陈美安博士主持了针对“中国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专家对话。中国未来研究会秘书长陈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牛坤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湘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食物经济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杨鑫以及《知识分子》资深编辑冯灏参与讨论。
专家们指出,当前农食系统减排面临挑战繁多,包括气候变化和灾害加剧,粮食安全、饮食健康、农民增收等目标与减排存在一定冲突,绿色转型政策和技术落地困难,减排成本高昂,供应链损耗和食物浪费治理不易等。
针对这些挑战,专家们认为,需要提升农食系统减排政策的视野和公众减排意识,建立完善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加强对小农户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激励,鼓励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因地制宜、注重效率提升。

圆桌讨论一

第二场圆桌讨论围绕“如何发挥地方实践者推动中国农食系统转型的作用”展开,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汪燕辉副主任主持,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廖翠萍、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畜牧碳中和创新研究院院长董楠娅、云南省普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稻作室主任李晓花、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娄平、成都家园行动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胡小平和PDT食物小站负责人褚裕参与讨论。
专家和实践者们分享了自身工作在推动中国农食系统减排方面的尝试与困境。例如,生猪养殖的菜猪融合模式很好地实现了种养循环,但在减污固碳领域仍需要更多思路;普洱的水稻旱作实现丰收,但播种时的闷种问题、旱地除草和虫害问题仍需要探索和突破;食物银行收集逾期产品、和餐厅合作进行菜单改造在减少食物浪费和推广气候友好饮食方面展现成效,但实践中有时会面临缺乏文献证据支撑的困境。
此外,实践者们还认为,农食系统减排需要回归到以人为本,其中保障农户经济收入、确保大众饮食健康、缓解基层技术员工作压力等,都是需要考量的问题。

圆桌讨论二

在本次会议上,发布了 “中国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实践者联盟”启动的倡议,与会者并对联盟在未来可以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专家和实践者们期待联盟发挥好促进交流与分享、推广先进经验交流的作用,让农食系统减排工作的推动者们形成网络,分享领域内新的政策和技术,交流基层减排工作的进展;希望联盟能梳理一批实践案例,总结其背后经验以供推广复制参考;期望联盟做好传播,甚至协助部分产品的品牌培育。

会议合影

04 会议总结

马中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实现中国农食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必须关注三个方面:
一、兼顾减排的效率和效果;
二、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
三、以人为本。

马中教授总结发言

会议结束后,部分专家学者和地方实践者们参与了思力中心安排的石林县气候友好稻田管理利用示范的调研。

调研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