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实践——广州案例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 杨鹂

东北亚低碳城市平台:同行评议

东北亚低碳城市平台是2014年在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环境合作机制下成立的平台机制。根据平台对东北亚城市低碳发展的梳理和调研,普遍存在缺乏政策信息共享和透明度、执行方案清晰度和科学性、识别优先低碳领域的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东北亚低碳城市平台启动了同行评议和国别比较研究活动。同行评议作为一个研究项目,其执行过程是选择一个案例城市,以低碳发展战略和实践为评议内容,基于特定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收集有关信息作为背景报告,为同行评议专家与案例城市之间交流提供素材,推动城市间分享先进的理念、高质量的信息和有效的做法。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是同行评议平台下的研究伙伴机构之一,主要实施中国案例城市的同行评议研究项目,编写背景报告,具体内容覆盖了城市的特征、影响城市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变化趋势、城市在各关键领域已经实行的政策、措施、体制机制等内容。背景报告是事实陈述,不涉及比较和分析。

东北亚低碳城市平台同行评议和国别比较研究于2017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项目启动会,与参会专家一道针对东北亚同行评议和国别比较研究的工作大纲和研究方法开展充分讨论。武汉研讨会于2018年6月举行,产出主要是武汉背景报告及武汉同行评议报告。

 

广州“十二五”期间绿色低碳发展状况

背景报告已经同与会专家分享,这里就不再赘述。这里更希望能分享我们对广州低碳发展实践效果的理解。

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绿色创新发展中心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开发了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指数(China LOGIC),旨在通过数据观测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实践的现状,致力于推动城市更低碳,能源使用更高效,生活环境更优良。LOGIC适用于中国所有类型的城市,包含23个指标,其中19个定量指标和4个定性指标。

如上图所示,LOGIC指标的选取、单位、类型、权重等,指标对标值选择的是国内最佳水平。基于这个研究方法学,和收集到的我国115个城市在2010年和2015年的数据,通过LOGIC在线工具,得出各城市各项指标的具体表现情况。

我们将收集到的样本城市分成两类,一类是低碳试点城市,一类是非低碳试点城市。从上图可以看出,在中央政府的指导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低碳试点城市的实施环境、机制体制和政策相对完善,五年来的表现效果也优于非试点城市。低碳试点城市2015年指标得分的分布和改善程度都高于非试点城市。

广州的情况如何?如图所示,左侧绿灰色条状图表现了广州在七个分项领域的得分情况,灰色部分是广州分项领域和最佳水平的差距。中间彩色条状图代表了广州、厦门、杭州、武汉、北京、上海、深圳等同类型城市的分项领域指标得分情况。右侧蜘网图表现了广州与中国城市平均水平的对比。

具体来看,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下,广州LOGIC指标得分为57.5分,排在115个样本城市的第七位,超大城市的第二位,仅次于深圳。如果按照经济领先型城市,也就是后工业化程度排名,广州仅次于深圳和厦门,排名第三。从2010年和2015年的指标变化趋势来看,广州LOGIC指标得数增长为6%,同期GDP增长是60%,可见广州已经开始低碳转型之路。

四个分项领域为广州LOGIC的优秀表现作出了贡献。第一,交通分项,主要指公共交通领域,广州排在115个城市的第一位。第二,碳生产力分项,也就是碳强度领域,广州排在第四位。第三,工业分项领域,广州排名第八位。第四,政策体系和社会认知领域,广州作为低碳试点,相关的城市政策体系也比较完善。

同国内先进水平比,广州每个维度都有巨大的改善潜力和追赶潜力。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它的主要潜力表现在建筑、土地利用和环境、能源消费三个领域,这也是广州分项得分没有进到城市前20名的领域。

广州低碳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

未来广州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目标是确定的,但低碳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对于广州而言:

第一,地方机构的调整会带来短期影响。气候变化职能从发改系统转到生环系统后,存在低碳发展整体规划的目标、框架以及支撑政策体系如何与现有生环系统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相融合等问题。

第二,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必然会引发产业、人口和空间的融合,这种融合将带来信息平台统一和政策一体化的趋势,大区域和城市群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广州低碳战略的目标、理念、策略等。

第三,经济新常态。广州作为经济领先型城市,也面临着经济转型、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调整等问题。从需求侧来看,有数据显示广州GDP贡献率已经维持在40%,投资驱动将转向消费驱动。现在,广州从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的重工业和出口型工业逐渐减弱并转向高新技术产业,这一过程中,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创新等潜在动力的变化会给广州低碳发展战略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机制带来不确定性。

版权声明:本文为 iGDP编辑整理,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文章合作、授权请发送邮件至:igdpoffice@igdp.cn。内容整理:韩迪。

Clos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