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精华 | 社区居民绿色低碳消费研讨会
2024年1月17日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

中国科学院一项研究显示,我国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总量的53%。“社区”作为最基本的治理单元,与“人”的相关性最强,是日常生活消费最基本场景。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突破65%,城镇人口达到9.21亿。目前中国人均用能量较低,但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用能需求一定会大幅增加,“社区”是解决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最后一公里。

在2023年,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开展了“社区推动居民低碳消费”项目。项目旨在开发一套《促进社区居民低碳消费工作指南》(下文简称“《指南》”),为街道、社区管理者、物业公司提供具有借鉴价值的实践指南。1月11日,“社区居民绿色低碳消费研讨会”召开。今天编发的是能源基金会在城市社区的工作介绍、《指南》及传播活动简介以及地方社区开展低碳实践的案例介绍。

图1:来自国家、地方及高校的专家参与本次会议

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高级项目主管 林微微

社区是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最后一公里。社区综合了能源、建筑、交通等具体的低碳技术的应用场景,也和公众的生活消费息息相关。社区蕴藏着多元化的低碳参与力量,无论是人群还是组织、机构。社区的尺度小,投资小,见效快更利于技术迭代和模式总结、推广复制。

从减碳量的角度看,虽然社区层面的减碳量与行业相比相对较少,但也不可小觑。通过我们的测算,社区通过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加上推动公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减碳量约能达到35%-65%。

从我们整理的政策信息来看,国家在2020-2023年也陆续发布了一些指导性的文件,其中以住建部、发改委的文件为主。住建部侧重绿色社区创建,完整社区建设等,发改委则强调推动居民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节能的方式转变。

能源基金会在社区层面开展工作已有三、四年,主要包括:

  • 理论研究:支持在社区尺度上的碳减排核算和减碳路径研究。

  • 开发系列工具:包括绿色低碳韧性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绿色低碳韧性社区创建工作指南、街道社区减排行动和措施工具库、社区绿色低碳消费工作指南等。

  • 试点实践:以上海市北新泾街道为试点应用社区绿色低碳技术,创建绿色低碳韧性社区;支持编制上海的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支持国家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技术指南;以北京市拱辰街道为试点探索街道、社区层面具体减排行动,开发街道/社区减排工具箱。

  • 低碳消费案例研究与传播:开展了有关社区推动低碳消费的案例研究,并举办了一系列针对基层社区推动居民低碳消费的传播、赋能活动,搭建了社区绿色低碳消费的交流平台。同时,开发了绿色低碳消费季度简报。

社区工作确实特别庞杂,推动绿色低碳社区的工作肯定是久久为功,从能源基金会角度来看,只是做了冰山一角。通过今天的会议,我们也能发现更清晰的社区低碳发展路径:从策略上来看,需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一方面是充分发挥试点项目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联动部委、政策推广复制良好实践;这也需要更丰富的工具支持,以凝聚好的经验和做法;放眼社区,我们要着眼于社区的治理架构和社区文化,推动相关工作与社区制度相融合;最后,平台建设和传播能催化机构间的互动与交流,促进形成更大的合力。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副主任 汪燕辉

iGDP自2019年开始通过国家发布“无废城市”相关政策的契机,探索在社区层面推进个人行为减排的实践路径,在北京市怀柔区开展了“无废乡村”实验项目,以此探索以社区为单位推动居民的行为减排。

我们发现了紧跟政策窗口,挖掘社区需求,动员社区网络,在社区层面促进居民行为减排的有效路径。后来,iGDP将这套工作方法拓展到减少塑料污染、绿色制冷等议题,也积累了相应的社区行动经验,并拓展了更广泛的社区实践网络。

在社区工作伙伴的支持下,我们介入到低碳消费议题。这个议题的工作让我们对社区低碳工作的现状有了系统性的梳理,并把基层政府这个具有核心影响力的群体纳入到研究视野里,以他们的能力建设需求为导向研发出了《社区推动居民低碳消费工作指南》。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项目经理 陈思敏

低碳消费是指居民在衣、食、住、行、用等五个方面的消费过程中自觉减少碳排放的行为。消费过程包括选择购买、使用管理、废弃处置。《社区推动居民低碳消费工作指南》的目标受众是街道、社区层面的基层政府工作者和物业管理公司的工作人员。

《指南》简介:

来自全国多个城市的432名基层工作者参与了本项目调研,他们的积极参与对我们开展相关分析至关重要。我们通过结合全国性的案例、数据调研,剖析社区推动居民低碳消费的工作现状,总结出社区层面的五大工作策略,分别为优化硬件设施、培育社区内生性资源、整合社区外部资源、居民教育与居民参与、行动经验传播,在每个工作策略之下,我们又分别对具体的行动措施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出19个行动措施,每个行动措施下又细分不同的行动方向。为了让基层工作者对低碳消费措施的减碳潜力、资金投入、实施难度形成整体认知,项目组邀请了社区管理者、领域专家对此进行评分,最终形成了行动措施一览表。

为了有效帮助基层工作者应对社区低碳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分别从社区工作者个人、社区两个维度分析了存在的影响因素,并给予相应行动建议,在此基础上结合居民在能源、衣、食、住、行、用消费等维度,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社区低碳实践案例。

为了辅助基层工作者更系统地了解推动低碳消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也整理了低碳消费基础知识,行为改变的减碳潜力数据、国内各部门的政策信息作为辅助性的工具包。

传播活动及平台建设:

我们在调研的不同阶段邀请了《指南》的目标受众——基层工作者参与《指南》内容完善并为指南的推广提供建议。我们分别举办了3场传播活动,主题分别是“从消费到废弃物”南宫垃圾焚烧厂参访活动、社区为本的低碳消费本土实践经验分享会以及“社牛派”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活动,3场活动共吸引了137名基层工作者参与,我们也初步积累了面向基层工作者的双碳能力建设经验。最后,我们邀请了一些关注社区低碳消费议题的伙伴组建了一个松散型的线上交流平台,以此更好地整合、传播社区层面的研究及行动经验。

四川非鱼环保咨询有限公司发起人 刘贇

成都市金牛区新桥社区以近零碳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为契机,我们作为在该社区深耕社区共享共治的社会组织探索了一些地方层面的行动经验。

首先,我们通过社区调研发现社区自有的生态本体是天然的优势,这是将公众低碳生活方式与社区治理工作相融合、活化社区优势资源的基础。

第二,我们根据不同的商家、不同的公众群体分别设计了参与路径,将社区原有复杂的关系网进行拆解。

第三,我们将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成社区近零碳中心,在编写中心共建指南时就将有可能的参与力量都规划进去。

最后,在近零碳中心运行的过程当中,我们培育了大学生的自组织做本土植物的研学,利用社区闲置的空间建设教育实践基地,并联合在地学校参与日常维护和举办社区低碳活动,衍生出更多兴趣类的社团。

除此以外,我们还通过iGDP捐赠的绘本举办了社区流动绘本馆,设计挑战任务,以此吸纳不同年龄段的亲子参与,例如大龄的孩子通过参与“后浪故事会”讲述他们的低碳故事。动员商家是社区推动低碳消费的必然路径,我们研发了零碳市集的玩法,并利用社区公园的场地资源推动落地,为社区商家提供引流的同时也能吸引他们参与低碳共创,例如和广告公司合作的绿色广告方式,尽可能循环广告材料,把废弃的广告材料用于制作零碳币或文创产品,通过售卖文创产品充实零碳基金等。

文字/陈思敏   审核/汪燕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