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是全国低碳日,今年的主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气候变化关系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也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国家“1+N”的政策体系初步建成之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转移到地方落实上。作为持续关注我国低碳工作进展的iGDP团队,基于零碳录数据库信息,对我国省级气候行动进行了追踪。本公众号分四次发布我们对全国主要省市气候行动进展的追踪结果。本系列第三篇关注西部地区[1]。
主要发现:西部地区在发挥清洁能源基地作用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身的产业升级,在我国低碳转型进程中扮演更加多元的重要角色。
随着“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加速。“十三五”期间,重庆、青海、甘肃、四川这些清洁能源丰富且产业结构相对清洁的省市已呈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趋势,陕西、新疆、贵州、云南由于传统的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尽管其经济增速对碳排放的依赖程度降低,但仍未完全摆脱依赖;广西、内蒙古、宁夏的经济增长则伴随着高碳排放。
西部地区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十三五”西电东送电量超1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占比达85%[2],在发挥清洁能源基地作用的同时,西部地区也应注重自身的产业升级,在我国低碳转型进程中扮演更加多元的重要角色。
西部地区内部能源结构多元,“绿色”与“灰色”并存。2020年在全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最高的十个省市中,由青海省领衔(47.2%)的西部地区占有六席;但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内蒙古、宁夏、陕西等省级行政区,煤炭消费占比同样领先全国,且“十三五”时期煤炭消费占比不降反增的四个省级行政区都在西部地区。
电力装机方面,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装机与煤电装机同向增加。“十三五”末期四川、云南和内蒙古三个省级行政区的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超过28900万千瓦,占全国1/4左右;但“十三五”期间新增煤电装机最多的五个省级行政区中也有四个来自西部地区。
“十三五”期间,三个省级行政区并未完成[3]国家下达的碳强度下降目标,其中内蒙古在这一指标上不降反增,此外宁夏在2019年仅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三五”能耗强度下降目标的一半。分部门看,内蒙古和广西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上升,内蒙古的上升幅度接近19%;建筑能耗方面,既有建筑节能在全国较为领先的贵州、重庆,也有随着生活水平提升而人均建筑能耗上升幅度较大的广西、甘肃等;广西、宁夏、新疆和陕西在绿色交通方面有所建树,人均交通能耗下降6%-19%。居民生活方面,西部地区人均垃圾产生量也相对较少,但区域内不同省份的差异较大。
西部地区部分省级行政区在“十三五”期间低碳发展的关键指标的表现有不少进步空间,但在“十四五”时期目标上也不乏雄心:西部地区在“十四五”期间仍将领军清洁电力发展,新增的风光装机容量占全国新增容量的一半左右,将极大助力我国到2030年风光装机达到12亿千瓦的目标。“十四五”期间西部地区的非化石能源占比也领先其他地区,青海将在2025年达到52.2%,成为我国首个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过半的省份。内蒙古、宁夏和新疆也在“十四五”期间提出了高于国家目标的能耗强度下降率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十三五”目标完成的不足。碳强度指标方面,已明确在“十四五”期间碳强度下降目标的西部省级行政区所提出的目标值基本等于或低于国家目标(18%)。
总体而言,西部地区在“十四五”期间,综合考虑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全国一盘棋实现碳达峰目标制定战略,期待在保持经济增速的同时发挥减排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