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莎:围绕自然资本谱写新的增长故事

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

编者按:2020年7月2日全国低碳日,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围绕“绿色低碳 全面小康“举办网络研讨会,来自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及研究机构六十余人参加会议。此篇文章是能源基金会战略规划主任、低碳转型项目主任傅莎博士的演讲。

Source: Sustainable recovery, IEA,2020 

根据IEA的评估,2020年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会下降8%,达到近10年来最低水平,但等到各国经济复苏计划落地,可能会迅速反弹。如果没有采取可持续的复苏,可能会给长期应对气候变化带来非常大的风险。我们不能为了短期经济复苏需求而置于长期气候变化风险当中,这也是为什么要在绿色刺激计划当中强调考虑可持续性和对长期气候影响的原因。
  
中国也面临同样的诉求。随着人均GDP到达1万美元,中国已经慢慢步入高收入国家或者说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老龄化问题,老龄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这会造成人口红利丧失,极大影响劳动力人口的充裕性,而且老龄人群的增长也会对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这部分人群更脆弱。

数据来源: China yearbook of Household survey 2019; World Population projection 2019; World Bank Database 

如上图所示,传统的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单位投资边际效益持续递减,这要求我们寻求更多新的增长机会。
  
对此,我们提出了新的发展愿景,从人口趋势,发展阶段,安全、卫生需求和投资(传统领域回报降低,需要开拓更高的新领域)四个方面,来寻找新的增长动能或新的增长方式。新的增长动能需要调整传统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构成。实物资本主要指投资要从效率要增长,自然资本是指对环境、生态、气候的投资,社会资本包括对社会公平、福利的投资。通过投资自然资本,并以此为杠杆向行业注入额外的增长动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深化供给侧改革,以维持必要增速。
  
简而言之,中国应当有一个关于自然资本的新增长故事,这也和习总书记一直提倡的生态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一致。短期的经济刺激要和长期的高质量战略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不能为了刺激而刺激。
  • 围绕自然资本谱写新增长故事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提出围绕自然资本谱写新增长故事的概念。整个新增长故事在疫情下的总基调是“化危为机、稳中求进、顺势而变,变中求胜”,其中考虑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内涵和外延会随着人民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四种资本的构成也将发生变化,对自然资本的投资占比要上升,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
  
如何打通体制机制通道?要形成以绿色要素为核心的供给、需求、技术、政策的正向循环,协同补足健康风险、便利设施和气候安全等发展短板,通过界定自然资产的产权、定价、分配和交易机制,使得大家实现投资自然资产也有钱赚,而不是投资高耗能产业才能赚钱,通过产权界定和定价可以实现自然资产的投资收益。以更严格的环境质量和应对气候目标来激励“好的发展”,解决激励不相容或者传统投资领域成本高收益低的难题,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实现更大的投资流量和更高的回报预期。
  
总结下来,新增长故事的特征有如下三点:
  
重塑高质低碳的生产力和竞争优势。中国面向的是未来的发展和就业,绿色产业在全球竞争力越来越高,绿色经济占上市公司的市值据估算已经超过化石燃料行业。而且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中国都有非常大的竞争优势,市场份额、技术占有率、投资规模近些年来都居于世界首位。
以可再生能源为例,中国可再生能源专利占到全球57%,远远超过第二名的美国15.6%,日本4.3%。因此中国有可能通过绿色增长来实现破茧成蝶的超越式发展。中国也应该积极把握这样的契机,把优势转化为实事,塑造长期竞争优势。
  
实现跨界融合的产业革命和包容性发展。随着新一代通讯技术、数字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技术以及产业间的界限正在被打破。比如原来的能源消费者可能会变成能源产销者,终端部门也会变成能源供应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可能会面临系统性约束而非单一约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业间融合、技术间融合,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和解决方案,都是新的增长故事必须要考虑的,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潜在机会。
  
数字经济本身也是双刃剑,比如数字中心大量耗能,要管控其中潜在的风险;发展充电桩时需要考虑它与电网、城市规划的协同,这也有助于充分挖掘机会,减少转型发展中的不平等。
  
发挥技术、数据和自然资本等新型要素的产出效应。目前上市公司的价值可能只有20%是无形的,当公司的价值中无形资产上升到80%,意味着80%的财富来自于人力、知识、智力,这也从侧面说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要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自然资本的耗竭会给人力资源、物质资本带来风险,相应地影响其他资本资产的价值。如何更好的发挥技术、数据、自然资本等新型要素的产出效应非常重要。

Source:IRENA,OECD

如上图所示,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燃油车技术相比,数字经济技术、新能源车技术、清洁电力、可再生能源技术等的知识溢出效益高很多,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创新能力。这也是应当增加对这些技术投资的原因,这样才能提高经济的长期竞争力。
  • 新冠疫情后可持续绿色转型的机会

在此背景下,新冠疫情可以化危为机,作为可持续绿色转型的机会。新冠疫情导致的各行业和企业的停业恰恰是一个机会,可以帮助实现绿色就业,塑造面向21世纪的技术体系和就业,而不仅仅是延续传统或走老路,回到传统的发展模式。牛津大学凯恩斯教授说“在地上挖一个坑,再填上”就可以创造就业,但现在我们要“在地上挖坑,再修上灌溉设施,再种上树”,这样既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救助弱势群体,又能惠及后人。
  
绿色刺激计划伴随着相应的绿色标准,包括更高的空气质量目标、更有力度的温室气体目标、企业标准、针对特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温室气体;通过许可和负面投资清单的方式来调节投资流向;通过建立透明治理框架为基础的MRV体系,对整个投资的影响和风险进行全面把控。
 
  • 重点领域和政策建议

如果要实现绿色刺激计划,重点是什么?
  
第一,国家提出的“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都有相应的投资潜力。
  
第二,可再生能源友好的能源和电力系统,包括对电网电力系统灵活性和智能电网的投资以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投资。
  
第三,绿色低碳城镇化,将绿色低碳的理念纳入到旧城改造和新城扩张,包括城市基础服务设施的供应。
  
第四,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和绿色改造。
  
第五,扩大和重置绿色消费,比如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相应的公共基础设施和绿色产品的消费。
  
第六,创新基础设施。据测算,这些重点领域总的投资规模在未来五年超过40万亿,这将达到中国固定资产投资10%以上,是非常大的投资机会。当然这需要解决钱从哪来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投资,公共资本发挥着主导作用,一些需要大量自然资本和公共政策倡导或消费(市场行为)的投资,则需要有所侧重的政策布局。
  
结合以上的重点领域来看,我认为:
  
(一)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布局绿色城镇化。一方面要鼓励城市绿色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构建现代的社会治理格局,比如破除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通过税制改革来建立地方税收自给自足的财政循环,使得资金的来源和使用都更绿色。
  
(二)推动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互联化交通的技术变革,会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建设,土地供给和停车管理,城市规划产生深远影响,要考虑协同的需求。
  
(三)加强建筑改造与功能提升。未来需要尽可能以旧城改造而不是城市扩张来满足城市化需求。同时在旧城改造和新城扩张过程中都考虑绿色低碳的标准。新型建筑更多考虑新的技术应用,推广以“光伏+直流+建筑+蓄电+智能终端+智能充电桩”为代表的柔性建筑和以“直流微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特征的农村新型电力系统。
  
(四)推动能源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
  
(五)推动电力基础设施从集中式为主向集中-分布融合转变。大力发展分布能源,充分发挥需求侧潜力。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大电网吸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后的压力,同时也可以更好的解决成本问题、体制机制障碍。电网的建设尽量避免交流特高压投资的扩张,因为它会给电网带来安全隐患,也不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趋势,应将电网建设重点放在配电网。
  
(六)严格控制对煤电的新增投资。50%的煤电是不挣钱的,一方面国资委在下文解决煤炭企业亏损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在新建大量的煤电,今年以来已经上了接近5000万千瓦的煤电机组,超过2018、2019年度的规模,这会带来后续的潜在资产搁浅的风险和阻碍市场化改革的风险。所以希望一方面严格控制煤炭新增资本投资,一方面通过以可再生能源消纳为导向,给存量火电机组的灵活性改造寻找新的盈利点和利用模式。
  
针对绿色刺激计划,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推动自然资本的产权界定、上市交易和市场定价,建立激励相容的环境经济激励政策体系。
  
第二,推动绿色财税改革,向市场释放更为明确和稳定的政策信号,大幅提高对自然资本的投入。
  
第三,加快金融改革和创新,推动绿色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气候政策的协调融合。
  

本次发言基于傅莎、邹骥、柴麒敏(外邀专家)执笔的“从绿色刺激措施和“十四五”规划到中国现代化:围绕自然资本谱写新的增长故事”。全文链接如下:能源中国 | 邹骥:围绕自然资本谱写新的增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