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研究院简介 团队成员 合作伙伴 招募和实习 联系我们 工作领域 能源转型 绿色经济 气候战略 可持续城市 策略传播 项目 气候和能源长期战略研究 省市气候行动 达峰和碳中和规划 清洁能源金融 煤炭区域公平转型 碳定价机制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 食物与气候 绿色制冷 零废弃城市 促进个人绿色低碳消费行为整合信息平台 伙伴关系 iGDP SL 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 分析工具 能源政策模型 零碳录 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指数 观点 报告 对话2049 新闻中心 会议活动 媒体报道 English Menu 关于我们 研究院简介 团队成员 合作伙伴 招募和实习 联系我们 工作领域 能源转型 绿色经济 气候战略 可持续城市 策略传播 项目 气候和能源长期战略研究 省市气候行动 达峰和碳中和规划 清洁能源金融 煤炭区域公平转型 碳定价机制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 食物与气候 绿色制冷 零废弃城市 促进个人绿色低碳消费行为整合信息平台 伙伴关系 iGDP SL 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 分析工具 能源政策模型 零碳录 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指数 观点 报告 对话2049 新闻中心 会议活动 媒体报道 English 全球瞩目:期待中国碳市场成为通过市场机制落实巴黎协定的典范绿色创新发展中心 汪燕辉 气候大会第二周,在中国角举行的第一场活动——碳市场边会,现场火爆,过道里都挤满了听众。中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李高司长说,这已经是第八次在中国角举办碳市场边会了。今年这场边会的热闹程度和去年波恩气候大会上的碳市场日不相上下。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致辞中重申中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态度: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建设碳市场就是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行动。他充分肯定了碳市场试点取得的成绩:覆盖行业广泛,累计减排相当于2.64亿吨当量CO2,碳价在22元以上,开展碳市场和低碳试点的地区都完成了降低能耗和碳强度的目标。他说,中国7000多家企业的排放量就占到全国排放量的75%,对它们实行能耗和碳强度目标的双控,再把3000家重点企业纳入碳市场,中国的排放基本就能控制了。解振华谈到,2018年4月气候司从国家发改委转隶到生态环境部,这种变化将促进碳市场与其他环境政策的协同。下一步,将继续完善碳市场的相关制度和机制体制建设、开展能力建设,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他对中国碳市场提出了一个期望:希望中国碳市场成为落实巴黎谈判实施细则中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上的一个引领和示范。 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博士和解振华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分析当今世界对减排的期望和能源市场上正在发生的情况有着巨大差异。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碳排放再次呈增长态势,尤其是在2018年,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持续增长,其中超过50%来自能源行业。中国对于全球减排至关重要,因为中国是清洁能源技术的驱动力,50%新能源装机量来自中国;中国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他认为推动减排有两条路径:一是加强制度管理和对新技术提供支持;其二是运用市场力量。因此中国碳市场建设意义重大:它是世界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它的建设对发展中国家有示范效应。他最后强调,气候变化是世界的挑战,政治家也需要杠杆去撬动气候行动,尤其对新兴国家来讲,比如促进改善空气质量和应对气候变化之间的协同。面对严峻的减排形势,各种减排技术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都要发挥作用。因此,国际能源署将持续支持中国建设碳市场的努力。 世界银行副行长劳拉·塔克女士表示,2021-2025年世界银行将目前5年投资额增加一倍至2000亿美元,以支持各国采取雄心勃勃的气候行动。从2015年世界银行就开始支持中国碳市场建设,2019年的重点是支持地方政府的工作、加强绿色金融和碳市场的协同、促进治理空气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 李高司长详细介绍了中国碳市场建设的整体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他总结过去一年碳市场建设的进展,体现在五个方面:制度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排放单位历史排放数据的核查、能力建设以及在发电行业启动碳交易工作。未来将继续加快推进这几方面的工作,明确碳市场的政策工具定位,本着先易后难、稳中求进的原则逐步扩大纳入行业、交易主体、交易品种。他特别强调不是不要碳金融而是要防止过度金融化。来自国际能源署、中国国家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清华大学、美国环保协会、哈佛大学、国际排放贸易协会、中国金茂集团等机构的嘉宾从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设计的特点、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与巴黎协定实施的关系、可供借鉴的国际经验等角度对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建言献策。 最后,来自国内的企业、监管部门以及美国能源基金会和国际能源署的嘉宾就企业参与碳市场的实践、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热烈的圆桌讨论。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一周年之际,气候大会上举办的这场热烈的边会充分反映了世界对中国碳市场建设的关注、支持和鼓励,也饱含着全球对中国展现气候领导力的殷切期望。 (本文引用专家观点为现场采集,未经专家确认,如有疏漏敬请指正,责任归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