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展与展望
2023年05月22日

于凤菊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背景

北京市平均温升增速高于全国同期增温速率,气候变暖对北京市的影响更大。

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很早已经开始,“十一五”到“十三五”时期主要是“打基础”,“十四五”时期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阶段。北京市率先实行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机制,建立了协调机制、规划政策,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试点碳市场等各项工作。市领导高度重视此工作,市里多次会议明确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全市工作重点。市委理论组、中心组组织专题学习,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十四五”时期要实现碳排放稳中有降,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提出明确要求。

·  健全工作机制

应对气候变化转隶到生态环境部门后,北京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成立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小组”。今年,根据最新形势,单独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小组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同时完善顶层的制度设计。去年8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发布,北京市率先探索能耗总量、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双降”机制,把相关指标落实到16个区、行业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

·  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北京市按照国家整体部署制定了“1+N”政策体系,“1”是已经发布的《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后面分别提出10个领域的实施方案,目前已经印发了《建筑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以及《“十四五”时期低碳试点工作方案》,其他方案正在制定中。另有碳达峰碳中和保障方案,共20项,已经印发的包括《“十四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规划》、《“两区”建设绿色金融领域全产业链开放实施方案》、《市管企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其他相关方案均在制定中。

    

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展

·  北京市碳排放形势

北京市已经超额完成国家“十三五”任务,且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分析表明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已经实现了与碳排放脱钩,这说明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绿色发展机制进一步健全。同时,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在达峰后不断下降。目前总量已经进入达峰后的平台期。碳强度也是逐年下降,到2022年时已达到0.29吨,在全国省级地区保持领先。“十三五”GDP强度下降26%,远超国家20.5%的指标。

北京市温室气体结构中,二氧化碳排放超95%,其中能源相关活动排放占98%以上。如图所示,北京市外调电排放占比较大,41%左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结构中,以建筑排放为主,占48%以上。航空领域的排放持续上升。

·  重点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

北京市根据能源结构特点制定了相应措施,推进产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显著。煤炭已经压减至131万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10%以上,基本实现了化石能源的清洁化。

在产业领域,从最新发布的产业结构可见,三产占比80%以上,且比例逐年增加。其中金融、科技、电子信息都是节能低碳环保型高技术产业,也是北京市未来经济技术的增长点。

在能源领域,北京市2021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14%,能源利用效率为全国各省级地区最优水平。构建了以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占比超过90%。北京市还在逐步扩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例,同时提高外调绿电比例。

在建筑领域,持续推进建筑低碳化。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节能建筑,实行80%民用建筑节能标准等。

在交通领域,从车辆和出行结构推动绿色交通的发展。北京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将近75%,现有机动车新能源汽车超过50万辆,“十四五”时将达到近200万辆。

公交集团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企业,近几年持续推进“油改电”工作。车辆结构持续优化,碳排放总量从约140万吨降至约100万吨。公交集团也是试点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能源结构的替换使其在碳市场中获得收益。

在低碳技术应用与碳汇领域,二级及以上能效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85%以上。实行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2021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近45%,森林蓄积量达到2690万立方米。

积极推进低碳试点示范方面,按照四个方面逐步推进,即筛选一批成熟可推广的先进低碳技术,培育一批碳绩效领先的低碳领跑者,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绿色低碳的气候友好型区域,凝结总结一批综合性的气候投融资工具。

在气候投融资试点领域,北京市密云区和通州区成为首批入选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区域。

在运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北京市是国家最早部署的试点市场,建立了“1+1+N”法规政策体系,可以为全国碳市场提供一些北京经验。

北京碳市场开市以来运行平稳,覆盖7个行业840家重点碳排放单位。今年最新公布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已经到909家。纳入碳市场排放单位每年排放总量在6000万吨左右,占全市总量40%以上,配额成交价格持续走高,去年一度突破了150元/吨的高价。通过市场建设,倒逼重点排放单位增强控排的主动性,拓宽企业履行节能减碳责任的途径,通过市场机制对全市50%的排放量进行有效控制。

在推进碳普惠激励方面,探索更多公众参与节能减碳行动,开展绿色出行“MaaS出行 绿动全城”活动,注册用户已逾200万人。同时,把绿色出行项目核证减排量纳入北京市试点市场。已经签发了高德、百度绿色出行的减排量达12万吨,实现了碳普惠的闭环管理。

    

下一步工作思路

北京市的平均气温升温明显高于全国,极端事件频发,城市应对气候变化任务艰巨。在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下,北京市要发挥首善标准、首都示范引领作用。碳中和目标也为减污降碳、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要按照目前已有相关规划,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愿景目标纲要》,对碳排放碳中和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如图所示,为主要指标目标情况。到202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10%左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国家20.5%的要求,能源效率持续提升,扩大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比例。天然气消费总量控制在200亿立方米,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到14.4%,外调绿电达到300亿千瓦时等。

重点任务包含五个方面:一是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二是严控重点领域温室气体排放;三是加强城市气候适应性建设;四是构建节能低碳综合治理体系;五是深化推进科技创新和试点示范。

具体来看:在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要把应对气候变化、节能降碳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统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功能转型升级,加快释放绿色发展新动能,以低碳转型带动京津冀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在严控重点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围绕建筑和交通等重点领域,提出“十四五”时期的具体要求。持续推动公共机构节能降碳,提高交通绿色出行比例,交通能源结构优化以及非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加强城市气候适应性建设方面,把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建设韧性城市的重要内容,目前正在按照国家要求编制适应性的行动方案。在推进科技创新和试点示范方面,将其作为提升北京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内容整理/韩迪 梁梦瑜  审校/汪燕辉

于凤菊,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