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思汇·精彩回顾|建筑零碳化:共塑城市可持续未来
2025年5月6日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

4月25日,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携手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举办好思汇:“建筑零碳化:共塑城市可持续未来”讨论会。此次活动由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芬主持,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秘书长付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孙德宇、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雄安总部京雄事业部经理吉淑敏分别做主题发言。圆桌讨论环节,主持人和三位嘉宾共同围绕“共塑城市可持续未来——推动建筑零碳化的多元视角与行动经验”展开深入交流,并与线上线下观众进行互动。活动最后,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副主任杨鹂进行总结。

主题发言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秘书长付宇的分享主题为“中国建筑领域零碳化进程与挑战——以零碳测评政策的视角”,她强调行业协会依托政策推动建筑领域零碳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比如通过构建测评体系等具体工作,助力行业实现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付宇指出,自2020年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争取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碳排放目标后,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就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显示,建筑与建筑业能耗占比达44.8%,碳排放占比超40%,这充分表明推动行业转型已刻不容缓。

国家对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高度重视,将绿色建筑视为经济新增长点。付宇提到,国家围绕建筑领域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其中《“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明确提出5000万平方米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目标。《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要求2025年新建超低、近零能耗建筑较2023年增长2000万平方米,该方案的出台进一步加快提升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质量。此外,各地纷纷制定指标与补贴政策,如北京、上海给予每平方米200-300元的补贴,宁夏补贴高达1000元/平方米,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行业发展。

在政策引导下,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开展一系列积极行动。付宇介绍了协会编制的《近零能耗的测评体系》。该体系依据相关法规与标准,制定测评标准和管理办法,对居住与公共建筑进行全阶段测评。协会授权65家第三方测评机构协助开展测评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850栋建筑、948万平方米近零能耗建筑测评。不仅如此,协会正有序推进零碳空间测评工作,首批6个项目已得出结果,并计划拓展农村近零能耗建筑测评,推动绿色建筑预评价与光储直柔建筑测评工作。

最后,付宇表示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将致力于把先进技术推广至经济欠发达地区,携手共建“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为建筑领域零碳化进程与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孙德宇以“建筑碳排放计算与计量的若干思考”为主题进行分享,主要围绕建筑碳排放计算、核算展开,涵盖行业背景、标准体系、计算核算方法及发展趋势等内容。

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能源管理模式正从能耗总量强度控制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转变。孙德宇强调,建筑碳排放计算与计量是政策制定和技术落地的重要基础,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和核算方法对推动建筑行业低碳转型具有关键意义。当前,建筑领域碳排放占比高且呈增长趋势,能耗与碳排放紧密相关。然而,将能耗数据转化为碳排放数据存在诸多难点,使得建筑碳排放计算与计量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重点工作。

在标准体系方面,孙德宇指出,不同标准对建筑碳排放计算和核算范围的要求存在差异。狭义标准聚焦于建筑运行阶段,广义标准则涵盖建筑全生命期。但由于全生命期数据获取难度较大,目前实际的计算范围主要涉及运行、建材生产、建造三个阶段。国际上,ISO、ASHRAE标准、LEED等标准体系都有建筑碳排放计算相关规定。与此同时,国内现行《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也在推进修订工作,力求完善计算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建筑行业低碳转型。

关于计算与核算方法,孙德宇强调,计算与核算需确保范围和边界的一致性,包括时间范围、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以及建筑场地的物理边界。此外,二者的数据来源也有所不同,计算主要应用于规划设计阶段,核算则适用于建设和运营阶段。不同阶段的计算面临着各自的难点:比如,建材阶段的计算难点在于获取消耗量和排放因子数据;建造阶段因运输等变量过于复杂,导致计算难度较大。核算以实际用量和能源数据为基础,但当前建筑行业数据获取成本较高,因此打通能源系统数据共享将成为未来核算工作的关键。

孙德宇表示,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即将发布,这一标准的出台将推动建筑行业从能耗管理向碳排放管理转变;城乡建设领域碳计量核算标准也在报批过程中,有望为行业提供基础性标准。此外,建筑能效标识制度预计在上半年完成报批,将助力改变行业“重设计、轻运行”的管理模式。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持续推进,建筑碳排放计算与核算在限额配额管理、碳交易、绿色金融等政策机制的完善过程中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雄安总部京雄事业部经理吉淑敏结合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实践案例,以“建筑零碳化的可行场景与实践案例”为主题展开分享。她强调,零碳建筑是推动实现零碳城市的重要抓手,需通过政策、技术、市场和公众参与等多维度协同推进。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碳排放达378亿吨,中国碳排放达126亿吨,其中全球和中国建筑领域碳排放占比分别高达37%和39.1%,这一数据推动全球加速探索建筑减碳路径。顺应这一趋势,我国在2021年发布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意见》中,首次将零碳建筑写入政策文件,标志着零碳建筑从理念迈向实践。谈及零碳建筑实施策略,吉淑敏强调:节能建筑是构建低碳体系的基础,绿色建筑是全方位提升建筑绿色性能,零碳建筑则通过减少碳排放与增加碳抵消实现建筑“零”碳排放,是实现建筑领域碳中和的引领性目标。

围绕零碳建筑目标,吉淑敏详细介绍实施策略。在运行碳排放控制上,建议通过炊事电气化、应用超低能耗技术等手段降低日常能源消耗;针对“隐含碳”,则强调采用低碳结构体系、推广装配式建造工艺,从建材生产与施工环节减少碳足迹。在此基础上,她总结实现零碳建筑的核心路径:以被动式设计为优先原则,从源头降低能耗需求;推进建筑电气化改造并提升能效水平;充分利用场地内可再生能源补充电力缺口;结合低碳功能布局与绿色建造技术,多维度协同发力,最终达成建筑零碳目标。

吉淑敏通过多个典型案例,系统展示建筑零碳化的多元实践路径。在被动式技术应用方面,建科大楼集成40余项创新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与采光,有效降低空调与照明能耗,运行12年来,相比同类建筑节能率达37%。在创新设计方面,雄安项目采用双层表皮设计,既满足超低能耗标准,又避免维护结构过度加厚,实现52.98%的节能突破。在能源自主化方向,深圳未来大厦作为“光储直柔”技术的工程化典范,全年80%的时间可脱离市政电网独立运行,建筑用电峰值降低64%,屋顶光伏发电系统自用率高达97%,展现出卓越的能源自给能力。

最后,吉淑敏指出,国际建筑零碳化发展正呈现三大趋势:从单体建筑向社区集群拓展,从零能耗向零排放发展,从聚焦运行阶段向覆盖全生命周期延伸。对此,吉淑敏提出推动零碳建筑的建议:政策端需制定差异化区域标准完善规范;技术端加强低碳建材等关键技术研发;市场端创新”合同能源管理+REITs”等模式并试点碳交易;公众端开展低碳文化传播与教育渗透提升绿色认知,塑造绿色生活新风尚,通过多维度协同推动建筑零碳向城市零碳迈进。

圆桌讨论

在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芬的主持下,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秘书长付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孙德宇和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雄安总部京雄事业部经理吉淑敏展开圆桌讨论,共同探讨了建筑零碳化在政策、技术、实践等多方面的关键要点,为推动建筑零碳化发展提供了丰富思路与方向。

付宇指出,我国建筑零碳发展已全面覆盖城市与农村、各类建筑类型,历经近五年试点,示范项目成效初显,正逐步从试点迈向规模化推广阶段。农村建筑零碳市场潜力巨大,若加大实施力度将释放显著效能。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领域,虽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但建筑产品绿色建材认证中的碳指标核算难题亟待解决,期待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她强调,民众对高品质建筑的需求将驱动行业发展,住建部推动的“好房子”建设与零碳建筑理念高度契合,尽管当前市场受经济因素影响,未来高性能、低碳绿色建筑仍将成为房地产企业与消费者共同追求的必然方向

孙德宇表示,我国新建建筑在节能低碳领域成绩斐然,技术先进性、应用规模和适用范围均领跑全球,部分指标超越欧美发达国家。但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仍存短板:施工阶段受工期限制,运行维护阶段能耗与碳减排目标易出现衰减。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三大策略:鼓励建筑师创新设计节能降碳方案;加强施工环节精细化管控;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建筑运行能效。

在既有建筑零碳改造方面,孙德宇指出这是行业未来的重要方向,但面临诸多挑战:建材选型受结构、抗震等因素制约,差异显著;材料循环利用的碳排放评价体系及基础数据不足;新旧材料性能适配和产业研发滞后,同时改造成本的经济性问题也需重视。尽管行业面临压力,他强调民众对舒适、健康、安全居住环境的需求持续增长,从业者、使用者和开发商都有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他呼吁政策层面给予绿色低碳建筑更多溢价支持,助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吉淑敏认为,当前行业已形成三大积极趋势:一是建筑光伏一体化在深圳城市更新中取得突破,成功化解建筑与光伏融合的风貌矛盾;二是低碳、零碳示范项目数量显著增长,雄安等地通过资金补贴机制加速落地;三是零碳理念从建筑领域向乡村延伸,西南地区试点通过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模式,以光伏收益带动农民增收。

然而,既有建筑改造仍面临标准与核算双重挑战:现行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多针对新建项目,旧建筑“隐含碳”核算因材料碳排放追溯困难而受阻。她进一步剖析行业发展矛盾,认为绿色建筑价值未能显性化是核心症结,具体体现在成本与品质的预期落差、公众认知不足以及技术应用的系统性缺失。对此,她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在项目前端强化策划与性能化设计,规避技术盲目堆砌带来成本增加;通过教育宣传与生活方式引导凝聚社会共识,在节能降碳目标下实现功能需求与品质追求的平衡,推动绿色建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房子”。

在总结环节,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副主任杨鹂代表“好思汇”平台感谢来自于政策制定部门、科研机构以及行业一线的各位专家的分享。

她指出,这次会议对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最新进展、建筑能效评估方法、碳排放计算与标准体系建设,以及机制创新的探索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也分享了这些要素在不同建筑类型和具体场景中的落地路径和实践成效。建筑零碳化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策、技术、资金、标准等多个领域。

杨鹂表示,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希望未来能和业内专家合作继续推动针对建筑低碳化具体议题的深入探讨。例如,既有建筑的零碳化改造方面,包括政策落地实施路径、改造成本与资金筹措机制、技术路径的选择与适用性,以及评估方法和数据支撑体系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