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思汇·精彩回顾|2025年,我们如何讲好气候故事?(上)
2025年3月18日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

2025年甫一启幕,气候议题便以多重形态叩击世界:地球经历”史上最热一月”;美国重启《巴黎协定》“退群”程序;《巴黎协定》超半数缔约国推迟提交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当目光投向国内,”绿色”成为今年两会的高频热词,国家提出2025年能耗强度下降3%的目标,更彰显低碳转型决心。

这些跨越能源、环境与国际治理的新闻,实则拼接着同一幅关乎人类命运的图景——气候危机迫在眉睫,气候行动刻不容缓。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征程中,”气候传播”在推动全球叙事格局改变、激发公众气候行动势能等方面作用愈发明显。

3月12日,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联合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共同举办好思汇:“气候传播2025”讨论会。此次活动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传播经理吕雅宁主持,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教授、副所长滕飞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旭教授、澎湃新闻高级记者刁凡超分别做主题发言,并与观众就气候变化领域传播的舆论事件、科学原理、实践经验进行了交流。

气候变化科学与气候传播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与经济研究所教授、副所长滕飞教授以“气候变化科学与气候传播”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他认为,过去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共识是通过形成科学共识推动形成政治共识的。共识形成的过程是缓慢的,但瓦解是很快的,如美国将科学家撤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62次全会,并限制联邦科研机构参与相关科学支持工作。传播在气候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谷歌、百度的搜索趋势数据来看,过去的气候传播主要受重大科学报告发布或重要政治人物参与等事件驱动,属于被动传播。但气候变化科学需要更长期、更主动的传播

气候变化科学叙事之间的竞争主要发生在气候变化是否发生和气候怀疑论之间。关于气候变化影响的传播,主流叙事是强调即将到来的气候灾难,容易引起无力感。相对而言,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叙事对媒体来说并不吸引。气候减缓的传播叙事主要和转型、成本、政治博弈相关。自2022年以来,全球气候传播的叙事从气候灾难、气候紧迫性逐渐转变为灾难和解决方案并重。

目前我国主流媒体上的气候传播叙事是自上而下的,2007年以前更多强调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2009年之后突出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目前,关于中国绿色转型的叙事结构在慢慢建立,但缺乏面向解决方案的叙事。

我们要从战略层面认真思考如何建立气候传播的总体叙事。例如传统的以科学共识推动认知共识的方式能否适应社交媒体的多元化和碎片化?如何更好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及一些减缓政策(如碳移除技术)的早期讨论?从自上而下的宏观叙事走向更多自下而上的个人叙事;连接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世代和不同的社群;气候变化与社会议题的结合,强调“解决方案”的效益;多样化的面孔和声音传达信息,吸引更广泛的参与等。

最后,滕飞教授对气候传播的发展也提出了洞察与关切,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叙事要从围绕“目标”转变为围绕“转型”才能将更多有关责任、公平、发展的问题纳入讨论范畴。同时,从重减缓向减缓与适应并重转变,才能让公众接收到气候灾害报道时能加深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理解。未来,他希望能看到更多自下而上去推动个体行为转变的叙事,推动不同群体的行为转变也需要不同的传播策略,这既是一个政策完善的问题,也是我们个体需要面临的问题。

气候传播的新趋势:重新理解公众和叙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旭教授以“气候传播的新趋势:重新理解公众和叙事”为题做主题发言。他从2023年发布的《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报告的数据进行阐释,认为气候传播要从精英告知的范式转向公众参与的范式转变。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社会心理结构,他的研究根据价值观不同将公众分成六类,包括稳健的正统派、自我疏离者、热血的奋斗族、洒脱的安逸族、中庸的务实派、审慎的观察者等。他的研究对此六类人群画像进行了细化,因人群而异地提出不同的传播策略建议,以此帮助更多利益相关方更好地识别目标人群以及推动新兴议题讨论。

他回顾了2024年发布的《连接中国Z世代》及《中国Z世代的六类人》双语报告,此报告聚焦占中国人口比例19%的中国Z世代青年群体(1995-2009年出生),以社会科学的方式挖掘与此类群体价值观相吻合的叙事维度,以此提供针对此类群体的气候传播的建议:

·爱国主义与国际视野并存:Z世代青年群体中92%无条件支持国家,93%支持国际合作。对传播的启示是凸显气候议题带来国家在青年人心目中建构全球领导力机遇,由此可以更好地建构国族认同。

·既内卷又躺平:接近90%的Z世代青年群体渴望自我提升,但他们之中接近80%的人赞同享受生活。对传播的启示是聚焦行业变化和绿色就业,避免过度强调“个人奋斗”。

· 爱传统也要平等:73%的Z世代青年群体有意维护传统文化,但他们也期望被平等对待,避免传统文化对自我造成阶层压迫感。传播启示是营造Z世代地文化共鸣,避免说教与“权威告知”。

· 与国际青年研究结果相比:我国青年人对于政府决策信任感更高,但参与公共议题的信心略低,只有58.9%,既期待政府又自感平凡的Z世代需要更多元化的社会主体显现气候责任担当,个体的气候榜样力量对其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 Z世代青年群体关切气候议题,但也存在认知断裂和误解,需要建立气候议题与其他相关议题的耦合叙事;他们对不同气候行动态度不一,强调获益感而非剥夺感;他们表现出明显的气候焦虑,传播叙事需要更加积极,采用更多未来导向的传播方式;相对于小红书、抖音、快手等网络娱乐媒体,他们更愿意相信传统媒体和专家,选择他们信任的媒介和信源非常重要。

· 面向Z世代气候传播的核心叙事可以包括:气候变化的底色思维、低碳转型与其个人发展的耦合关系、气候行动与系统性转型、气候行动的获益等。

最后,曾繁旭教授从面向Z世代的人群细分与差异化传播、传播渠道的选择差异、传播产品开发、针对政府、公益组织、企业等利益相关方的传播策略建议以及领域共创的实践经验等进行简要分享。

沸腾时代下,如果讲述气候变化的故事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刁凡超以“沸腾时代下,如何讲述气候变化的故事”为题做了主题发言。她作为长期从事环境公共安全领域报道的记者,亲历了历年的洪灾现场报道。她发现,过去媒体关于洪灾的报道多聚焦灾害本身和救灾过程的叙事,近年来她在采访受灾群众时,他们会频繁地提到“从未见过如此大的雨”“远超历史极值”等共性表述,这促使她思考:极端天气频发背后更深层原因——气候变化。因此,澎湃在对极端天气事件的报道中越来越多的加入了气候变化的背景,通过讲述极端天气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性来拉近公众与气候变化的距离。

早期气候报道面临“归因困境”:官方常以“单一事件无法归因气候”回应媒体。但科学界已具备快速归因能力,比如2023年华北高温事件中,中科院的科研团队已经能在10天内完成归因研究。然而,这一时效仍滞后于舆情周期。这种矛盾推动记者探索更系统化的气候传播路径。

2022年底,澎湃新闻基于以往在气候变化报道方面的积累,决定创办专注气候议题的《临界点》月刊。内容设计涵盖以下维度:

· 现象与解读:如高温破纪录、海平面上升等极端事件的直观呈现及对行业、人群的影响分析;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解读以及中国科学家归因研究等; 

· 国际国内视角看气候治理:既关注减排路径(如能源转型),也探讨适应性措施(如韧性城市、乡村和社区建设);跟踪报道气候的多边外交,气候大会,各国气候政策的博弈;一个气候主题下的国际与国内政策差异等。

· 既关注宏观视角的气候叙事,也关注微观视角下的社区在气候变化的真实遭遇。

·静态议题设置:如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威胁,冰川“体检”报道等。

叙事方式上,澎湃的报道既有传统的以人物中心、故事化的方式,也有数据驱动叙事的创新。比如,澎湃美数课通过梳理中国自1951年以来的所有中国地面国家级站的气象数据,推出了《中国城市气候沸腾榜》,从高温极值、昼夜温度、体感温度、降水变化等不同切面,来呈现中国各城市受气候变化影响后的“沸腾程度”,以交互的方式让公众体验自己所在的地方所面临的高温问题。

传播方式上,澎湃新闻作为新媒体擅长采用多媒体手段报道气候变化议题。除了图文,她们还会使用短视频、微纪录片、H5等方式。比如,去年湖南资兴发生了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她们在报道这一灾害事件时使用了三维地形图去还原当时的成灾过程,同时,她们也通过训练AI,用AI给视频做旁白等等。

最后,刁凡超对澎湃两期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年终报道做了对比,第一期《极值之下》主要讲述不同地区的个体在极端天气下的遭遇,呈现个体命运的叙事。第二期《韧性之地》则是从灾难叙事向前迈进一步,加入了解决方案的叙事,梳理防灾应灾的启示,也探讨如何建设更具韧性、更有温度的理想家园。

她认为气候变化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作为记者,她希望在记录这些气候变化影响事件的同时,也能够推动公众对于气候变化议题的认知,以及政府部门防灾减灾措施的有效落地。

在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气候传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从科学共识到公众参与,从灾难叙事到解决方案,气候传播的多元化和创新性正在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新的活力。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将持续关注气候传播领域的创新实践,期待联合学术界、媒体、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构建更加开放、多元和高效的气候传播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