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观察|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越南,风口与暗礁并存
2024年11月29日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

“像20年前的中国”——这大概是许多人对越南的初始印象,就像是中国的一个历史镜像。人们似乎习惯用这种“时间线”去对比如今的东南亚国家与往昔的中国。然而,如果真的踏上这片土地,观察当地复杂多样的特征之后,会发现越南的经济发展远非简单的历史类比所能概括,这种类比忽视了一个国家独特的发展路径。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绿色产业的兴起为国家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中越两国地缘相近,共享资源,越南凭借其资源禀赋、优惠政策和巨大的能源需求,成为中国新能源企业海外布局的首选地。为了找到中国绿色产业在越南生根发芽的脉络,今年10月中旬,iGDP踏上了前往越南的考察之旅。 

越南能源转型的三大动力 

越南的新能源产业得以发展,离不开政策基础。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上,越南正式宣布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承诺。2022年12月14日,越南成为继南非和印度尼西亚之后第三个达成《建立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协议》(JETP)的东南亚国家。此外,越南政府还发布了《关于批准2021-2030年国家电力发展规划和2050年愿景》,将转型绿色能源作为越南的优先发展方向。如今,能源转型已经成为越南发展的主旋律,发展新能源产业是顺势而为。

从能源需求角度看,越南的“缺电”问题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崛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越南电力需求快速增长。越南政府办公厅的数据显示,在2025年预期经济增长率为7%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生产经营和人民生活有充足的电力,越南用电量增长将达到12%—13%,预计需要增加的发电装机总容量约为2297兆瓦。但是,越南的电力供应主要来自于煤炭(46.9%)和水力(29.3%),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较少(13.7%)2。由于越南的煤炭资源并不富足,加之极端气候与枯水期使得水力发电的波动极大,倘若发电能力无法得到突破,电力供应将产生巨大缺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越南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越南政府一方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本土新能源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也抛出一系列优惠条款,吸引国外新能源产业上游企业到越南投产,为越南新能源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越南发展新能源产业,更是出于环保诉求。一踏上这片土地,就明白了越南为何被称为“摩托车王国”了。在越南的街头巷尾,摩托车大军呼啸而过,轰鸣声此起彼伏,刺鼻的尾气排放到城市上空,久久不能消散。 

为了优化城市环境,越南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2022年7月,越南政府发布法规,提出到2040年,停止生产、组装和进口使用化石燃料的汽车、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到2050年,道路机动车辆全部采用新能源,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系统。 

当下,越南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能源产业的浪潮。而与越南地缘相近、共饮一江水的中国,也渐渐将目光投向了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 

中企出海越南有望实现双赢 

近几年全球产业链进入了调整重构期,中国企业出海加速。无论是为了寻找新的增长机会、实现技术创新、寻求更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原料,还是为了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国际贸易壁垒,出海都是企业拓展业务版图的关键路径。对于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来说,越南是扩展东南亚市场与寻求国际合作的窗口。

中国企业纷纷投身越南市场,除了常规认知上的人力和土地成本低、政策支持、市场广阔等优势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供应链成本。 

目前,越南需要进口大量原材料才能在本国进行加工,而中国又是越南最大的进口市场。从供应链角度来看,中越地缘相邻是先天性的地理优势,促使越南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首选地。 

“出海“是为了达到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在越南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提供优越发展空间的同时,中国也为越南带去了资金与先进技术,有助于提升越南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健全当地新能源制造产业链。 

中国企业的入驻,可以帮助越南加快其能源结构转型,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中国企业在越南建设工厂还可以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有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并且通过技术转移等方式,提高当地工人的技能水平。 

出海越南,赚到钱并非易事

有句话说:“不出海,就出局。”中国企业出海的声势日益浩大,可出海真的赚钱吗? 

在走访调研了几家越南的中资新能源企业之后,我们发现,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越南看似一帆风顺,实则暗流涌动。在越南投资建厂,并非易事。 

首先,越南政策虽利好,却不够稳定。越南的政策虽然支持可再生能源项目,但一定程度上缺乏明确的支持政策和规划,并且越南对外资比例有一定的限制,从而增加了项目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其次,国际局势复杂波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常常伴随关税壁垒、安全审查等情况,需要市场参与方警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以及“脱钩断链”的风险。加之出海越南涉及到大量的当地行政许可,这也增加了更多的流程复杂性。 

此外,融资困难也是一大挑战。越南传统的融资渠道对中国绿色产业出海越南存在一定制约,越南国内商业贷款利率居高不下,致使融资成本过高。我们还了解到,不论是在太阳能领域还是电池领域的出海企业,往往还面临着高昂的国际认证成本,存在认证标准复杂、流程繁琐等难题。 

在这些共性挑战以外,当把视角聚焦于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也发现不少棘手难题。调研期间,我们走访了一家国内知名电动车品牌代理经销商。在交流中我们得知,越南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潜力与难点挑战都十分显著。 

首先是越南新能源充电桩稀缺的紧迫问题。据该公司的经销负责人介绍,该品牌在越南全国仅有大约200个充电桩,这显然难以匹配未来大量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充电需求。再加上充电桩的建设和维护成本高昂,特别是在需要额外建设变电站的情况下,建设运维成本是中国国内的三倍。此外,越南本土电动车品牌采用封闭的充电桩系统,缺乏同进口电动车的互通性,进而限制了市场吸引力。当然,当地用户习惯也不容忽视。尽管越南政府已经开始推动新能源汽车政策,以改善严重的城市污染问题,但摩托车仍在当前的运输和配送服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这让电动汽车市场发展面临适应性挑战。

为新能源企业出海支招

如此看来,中国新能源企业要出海越南,知易行难。在这次走访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新能源企业扎根越南的共性特征,并尝试总结出一些应对出海挑战的良策。 

我们认为,出海企业首先要熟悉当地政策与法规差异,并持续监测和分析越南的政策变化,与当地政府、行业协会保持紧密沟通,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出海企业要通过供应链多元化和本土化提升供应链韧性,也可以有效减少贸易壁垒的影响。在面对融资挑战时,出海企业应采取贷款、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等多元融资策略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企业还要重视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链的自给自足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竞争,从价格战转向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质量。此外,出海企业要重视全球布局,注意规避风险,寻求更加稳定的发展环境。中国企业在海外布局时,有时候分散投资比扎堆更安全,能避免集中的关税和贸易政策对产业的负面影响。 

在全球化竞争中,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与法规适应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备技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越南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才刚刚萌芽。对于越南而言,只有切实解决已有的充电桩难题,并进一步撬动用户需求,才能推动市场更进一步的发展。不过,也可以换一种思路——布局越南的新能源二轮车市场,国产品牌雅迪、爱玛等目前已经在越南布局,有望让“摩托车王国”逐渐变为“绿色摩托车王国”。 

写在最后

越南,作为中国光伏和电动车产业的关键市场,正在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增长极。中资企业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有望助推越南的绿色转型,助力实现东南亚的低碳发展目标。不能简单地把越南类比为“20年前的中国”,新的时代背景赋予了中越两国合作的新内涵,中越两国有望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继续深入合作。iGDP此次的越南之旅虽然告一段落,但中国出海的故事仍在继续,我们也会持续跟进。 

参考文献

[1] https://www.desn.com.cn/news/show-1725769.html

[2]《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