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乐雅:面向零碳建设的海南“十四五”规划
2021年3月1日

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

编者按:2020年10月30日,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GDTP)2020年度研讨会在上海顺利召开。来自上海、北京、重庆、天津、四川、广东、湖北、浙江、山东、辽宁、海南、内蒙古等地的近150余名嘉宾参会。与会专家围绕着“聚焦十四五规划,展望碳中和未来”的主题,解读五中全会精神,研讨“十四五”规划中的碳目标设定、全国各区域深度减排的可能路径以及促进绿色发展的市场和政策手段。全天的研讨会吸引了近万人在线观看。本期发的是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邬乐雅的演讲精华。

相信大家之前所了解的是海南要建净零碳岛,或者清洁能源岛等,但实际情况未必如所想那样简单。海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气候变化以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非常期待能够在达峰和碳中和方面做到全国领先。但如何实现还需要理性的思考,还需要发挥智库的作用,尝试在决策层面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这也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即关于碳排放路线图以及“十四五”规划的研究。
 

海南零碳发展的基础

海南省“十三五”期间的碳排放,体量不大,占全国碳排放总量较低,强度下降控制的比较好,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的降碳目标。在产业能源方面,“十三五”期间能源结构优化、煤炭控制也还可以。昌江核电一期开工后,电力间接排放下降;第三产业占比较高。在重点领域的低碳发展方面,工业、交通领域碳排放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气候适应方面,海南省开展了一些海平面升高监测方面的工作;在基础性工作方面,重点排放企业不多,碳核查等完成难度不是很大,也做了2015-2019所有数据以及省市级的温室气体清单,数据层面的工作海南做的相对比较扎实。
   

海南零碳发展的挑战

第一,自贸港建设的发展,这种超常规举措所带来的碳排放增量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在洋浦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准备开展一个两千万吨的炼油项目,对于海南省碳排放达峰计划中是非常大的挑战。除了传统石化行业,像建筑、交通、科技带来的用电增长,也是碳排放增量的一个挑战。
  
第二,零碳或者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环境质量相协调。海南面临协同的挑战更迫切一些,不管是PM2.5,还是水、气等都有非常高的环境质量要求,要达到国际领先。目前海南治理生态环保的思路比较系统,不希望是单纯为了实现零碳或者达峰而降低其他方面的环境质量,而是希望能够做到多项环境质量,包括温室气体减排协同的达标,这确实非常有难度。
  
第三,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的高要求。海南不像上海有非常完善、成熟的金融体系和服务业体系,在自贸港建设的高要求下,又要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管控,产业发展、人员结构的如何协调,能源结构转型的成本是否符合市场预期,都是未来达峰或者碳中和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希望把碳排放尽量控制好,推动提出一个相对明确的达峰路线图和时间表,整个“十四五”期间是海南省碳排放达峰非常重要的阶段。“十四五”规划,如果没有进行与碳排放达峰目标的衔接,之后再想扭转就来不及了。因此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比较早启动了“十四五”规划工作,并结合以上挑战,针对性的去解决,以碳排放达峰目标为引领去完善“十四五”规划。海南相比其他省来说,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意味着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气候适应也是重点。
 

碳达峰目标背景下对海南省“十四五”规划的思考

我们认为要发挥碳排放目标的战略导向,将各关键因素融入到“十四五”相关专项规划中。

能源结构。比如省发改委负责制定“十四五”的能源规划,将碳排放达峰目标的相关约束性指标纳入“十四五”相关专项规划中,如海南可再生能源占比要达到的指标、适应气候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土地碳强度指标等。还有一些产业结构、人口等,这些指标并不一定是约束性的,但可以为其他相关专项规划提供参考,有的硬性指标要进行约束或者衔接。最重要的还是能源结构,因为昌江核电二期计划是在2026或者2027年运行,但海南如果要提前实现达峰,所以对此问题还需进一步思考。另外,光伏可再生能源等在海南的潜力比较大,相比广东20%多的占比,海南只有10%左右,这也是未来可以挖掘的空间。
  
产业结构。自贸港下是三大基础产业体系——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以及高新技术,在这种产业结构下,如何实现经济的发展以及碳排放的控制,需要与各部门进行沟通和衔接。
  
体现海南特点。海南的碳排放占全国排放量不到0.1%,我们要开展一些符合海南特点的工作,比如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零碳示范区、新能源汽车推广等等,逐步从各个领域进行探索。
  
文稿整理/陆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