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流域水稻种植适应气候变化研究与实践
2023年08月28日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

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情况

由鄱阳湖流域的年均气温变化曲线可见流域的平均温度持续上升。这也反应全球变暖至少在鄱阳湖流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图片说明:江西省降水变化

鄱阳湖流域的降水,如左图所示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并略有上升趋势。右图所示,降水日数显著减少,但降水量却略有增加,说明降水集中度增加,因此流域要么下暴雨,要么很长时间不下雨。

鄱阳湖流域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鄱阳湖流域的高温日数与江西基本等同,江西年平均高温日数32.3天,且在持续增加。最多是2022年的61.4天,这意味着夏季三个月约92天,其中62天的最高气温超过35度。低温日数虽然减少,但损失却没有减少,为什么?举个例子,2016年我曾在井冈山进行农业气象的调研。当年3月,鄱阳湖流域温度骤降,井冈山的茶叶遭遇了倒春寒,第一批春茶全部没有了,茶农的损失非常大。因为全球升温,大家自然忽略了对低温的防御,由此带来的损失反而会增加。

同时,暴雨和干旱也在增加。2021年非常矛盾的一点在于,降水增加但分布不均,因此实际上降水间隔时间变长了。此外,无论是轻旱、中旱、重旱还是特旱,都在持续增加。这对农业来说,是非常不好的消息。

对未来最乐观的估计是在2040年左右温度才会达到稳定,也就是即使不排放温室气体了,温度依然会持续上升,所以,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去适应它。

流域气候变化影响

因为降水日数减少,暴雨日数、干旱增加,鄱阳湖的洪涝和干旱灾害都在加剧,这些都会导致农业灾害的损失、病虫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通过对比两次流域考察的结果发现,鄱阳湖湿地面积虽然增加,但天然湿地面积并没有增加,物种的分布大幅度减少,鄱阳湖湿地退化很严重。

对森林的影响包括外来物种的侵袭以及森林病虫害的繁衍。举个例子,江西的松材线虫往年在赣南繁育1.5代到2代,在赣北繁育1代。但2022年,江西出现了61.3天的高温,松材线虫在赣南繁育了3代,赣北繁育了1.5代到2代,这对松材线虫的基数来说非常可观,因此今年江西松材线虫的防治压力非常大。

高温对人体健康也出现了非常规的影响,比如登革热,此前从没在江西发现过,但是前年江西开始有登革热,而且不少。虽然江西积极采取措施灭蚊去污,但登革热依然偶有发生,说明温度升高,江西赣南已经具备登革热传播的条件。

最直接的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气象灾害损失加剧。2000年以来,江西省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平均占GDP的1.81%,而全国气象灾害损失的GDP占比是1.08%,约是全国的1.5倍,这个数据的世界平均水平只有0.3%。

2020年,鄱阳湖水域洪涝达到历史极值,比1998年鄱阳湖水域面积都大,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鄱阳湖水域面积。2022年6月28日以后,江西连续128多天没有下雨,鄱阳水域面积达到最低点。去年11月,江西省水利厅开展关于江西省干旱的研讨,其中提到2022年11月23日前,鄱阳湖水位连续9次创历史极值,破了干旱的历史纪录,这对生态和农业的影响不言而喻。

鄱阳湖流域水稻种植研究

鄱阳湖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极其适宜水稻生长,江西的水稻产量、种植面积均位列全国第三。江西主要种植双季稻,占总面积的75.5%,种植比例居全国前列。气候变化对水稻种植的影响最多是病虫害和气象灾害,但好处是光热条件变好,促进了水稻的增长。

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江西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稳定和改善水稻种植。温度提高,提供了双季早稻早播的可能性。水稻早播面临的最大危险是倒春寒,所以,我们在较为精准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推行水稻早播。并根据水稻的特性,建立了两个指标,一是早稻早播气象适宜性指标,二是早稻秧苗生长气象适宜性指标。在春播期间滚动发布气温预报,若未来一个月没有明显寒潮,我们会紧快联系农业部门,进行水稻早播。

实践情况

江西省通过编发春播专题气象呈阅件,为水稻种植提供早播决策气象服务。另外开设江西微农平台,全省90%的种粮大户都通过这个平台上获取信息,进行早播。

2022年又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对示范技术进行推广。早播涉及粮食安全,我们从一千亩到六万亩到六十万亩,逐步推广。从最开始两个县到六个县,到现在全省八十三个县,覆盖了80%以上的县区,证明了示范技术在江西省是可行的。

江西水稻早播的优势在于,一是可以结合农业天气预报,确定早播日期。早播通常比常规播种时间提早7—15天,因此早稻能早成熟5—7天,这也是光热条件最好的时候,紧接上种晚稻,就能够避开秋季的寒冷风。因此早稻受益以外,晚稻也能够充分享受良好的光热条件。

2020年,水稻的产量提高了11%,八个试点县的平均产量高出10%—48%,2022年83个示范点增产20.8%,产量提升效果非常明显,同时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粮食增产、用工省钱,因为早播可以错开用工期,用工会便宜。早晚稻提前上市,也有价格优势。总体来说推广效应能够达到千万级别。

占明锦,江西省生态气象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