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
当您选择日常饮食时,是否会关注食物背后的碳排放足迹?
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认知困境:即便在关注可持续饮食的群体中,多数人仍难以准确辨别不同食物的环保属性。澳大利亚市场数据显示,家庭肉类消费贡献了食品领域49%的温室气体排放。若能从高排放食品转向低排放食品,家庭碳足迹可显著降低。但公众对食品碳排放的认知盲区,正成为推广环保饮食的关键障碍。
值得关注的是,Elsevier学术期刊近期发表的研究指出,通过碳标签强化食品来源标注,能有效引导消费选择。
作为衡量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指标,碳标签制度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推广。澳大利亚虽已建立自愿性碳标签体系,但现有主流设计存在明显局限:现行的主流碳标签多用红绿灯颜色系统来表示碳排放数值,红绿灯颜色系统(绿低红高)虽能直观显示出排放强度,却未能明确区分不同食品的排放差异,导致高排放警示难以溯源。
图1 该研究团队设计的新型碳标签包含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颜色标识以及食物来源等信息
针对这一痛点,由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款新型碳标签。新设计在保留排放数值与色阶警示的基础上,突出标注食品主要成分来源。这种设计尤其适配预制食品与复合包装食品(如含动植物混合配料的即食汤品),通过持续强化的视觉关联,帮助消费者建立起哪些食物代表高排放的认知模型。
为测试新型标签的效果,研究团队对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和荷兰的1817名消费者进行了实验。结果显示,以汤类食物为例,接触了新型标签的受试组较传统标签组会更加准确的掌握高排放汤类的特征,并能更精确地估算出未标注碳足迹产品的排放。
这种认知提升会直接转化为消费行为改变。在澳大利亚消费者参与的餐饮选择实验中,接触新型标签的受试组在十选五的周餐计划中会更少选择高排放食品。在荷兰开展的实验中,大学食堂在使用了新型碳标签后,学生选择低排放零食的比例明显增加。
图2 提供有关食物来源的信息,会影响消费行为
研究同时发现,自诩具备环保饮食知识的群体,在无标签辅助时判断准确度与普通人群无异;但该群体接触新标签后,他们则会展现出更强的认知修正能力和消费转向意愿。
这项研究揭示:简单的标签信息革新——增加来源标注——即可产生显著的环保引导效应。在澳大利亚推进气候承诺的背景下,强化饮食碳排认知具有战略意义,相比回收包装、本地采购等常规可持续措施,其碳减排效能更优。研究团队强调,新型碳标签恰能架设认知与行动之间的桥梁。
报告链接:
https://theconversation.com/want-a-side-of-co-with-that-better-food-labels-help-us-choose-more-climate-friendly-foods-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