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亚洲
食气时代是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推出的一档新专栏,关注食物系统与人、环境和自然的关系。可持续的农食系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一环,也关乎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公平和公共健康。食气时代旨在分享可持续农食系统相关的信息,挖掘和讲述生动的故事。
本期专栏内容节选自“可持续亚洲”制作的《碳索农业》播客系列第一集
土壤的一部分由分解的植物物质构成,这也意味着土壤封存了这些植物存活时从大气中吸收的碳。如果没有土壤的固碳作用,这些碳[1] 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温室气体。
在2015年的巴黎气候峰会上,千分之四土壤倡议(4 per 1000 Initiative)应运而生。倡议中的千分之四的意义是,如果土壤在前30至40厘米储存的碳水平每年增加0.4%,即千分之四。如果遵循这样的方向发展,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年增加量将显著下降。
但是这执行起来很难。因为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引起的灾害,导致目前全球四分之三的土壤都在退化,不利于土壤固碳的恢复。
《可持续亚洲–碳索农业》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范明生教授。范教授对农田碳氮循环与调控及土壤生产力多年的研究,认为土壤健康对其固碳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土壤固碳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里的二氧化碳转化成一些颗粒或者碳水化合物的植物碳。接着植物碳再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进入到土壤里边,形成一种稳定的有机碳的形态。以这种形态,至少10年或者更长以上的时间尺度上,它不会分解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里。
而土壤的退化现象,比较普遍的就是耕层变薄。过去我们的耕层可能能达到二十多公分,但是现在可能也就是十二到十五公分的样子。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局部地区的土壤酸化,而氮肥正是这个问题的源头之一。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董事莫争春先生在《可持续亚洲–碳索农业》播客中提到,过量施肥的现象在中国比较普遍,对大自然的伤害很大。他提到,化肥使用过多会造成土壤板结和以及土壤(肥力)的下降,从而造成产量的下降。而农民为了保持产量可能会使用更多的化肥,如此循环反复,会使农田的质量越来越差。
农业施肥相关政策对环境和生产的影响
为了保障土壤健康,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从2015年开始,中国逐渐取消对化肥企业的优惠政策,同时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来减少化肥的使用。
莫争春先生提到,根据iGDP的研究报告,中国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中氧化亚氮占30%,而其来源主要是因为化肥的使用。中国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尽量控制化肥的施用。有机肥料的价格通常会比工业生产的化肥价格高一些,为了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来替代工业化肥,政府会提供一定的补贴。这个政策相当有效地减少了化肥的使用。
如果化肥影响环境健康,我们是否应该完全杜绝使用化肥呢?
范明生教授认为,农业是离不开肥料的,尤其是离不开氮肥。如果没有氮肥,粮食产量可能上不去,无法支持整个地区的人口。但是,化肥需要优化与合理的使用,并且将负面影响控制在人类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美国也有平衡食物安全和环境保护的相关倡议。俄亥俄州大自然基金會的负责人Jessica D’Ambrosio提到了他们极力推荐的4R养分管理措施,即正确的肥料种类(right source),正确的肥料用量(right rate),正确的施肥时间(right time),以及正确的施肥位置(right place)。相比禁止使用化肥,4R养分管理措施更加强调合理有效地使用化肥从而达到保育土壤和增产的目标。
同时,美国也有土壤碳交易,通过向农民购买农田碳量,激励农民使用再生农业的土壤管理方式,提高农田土壤中储存的碳量。Jessica解释,整个运作的理念建立于,如果农民愿意采用这种原则去减排,他们应该获得补偿,每一吨土壤里固到的碳都可以折算成相应的信用积分。农民会请第三方来以特定的运算模式来验证固碳量,验证完成后,第三方就可以买下农民的信用积分,再在市场上出售。
Rattan Lal教授提到,中美两国学术研究的合作可以为气候变化提供解决方案,因为两国在土壤方面遇到的挑战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两国的土壤侵蚀问题,又如水质改良和使用再生能源,退耕还林等问题。他们也应该发展一套政策,认可土壤作为生命实体的权利,就像我们认可我们拥有的身体的权利。我相信所有的生命都有权利,如长江的权利,山脉的权利,大自然的权利等等,都应该受到保护。这两个大国可以做起带头作用,一起制定利于土壤健康发展的政策。
除了在学术研究方面,莫争春先生提到两国还有很多合作空间。他认为中美在农业方面的合作,其实是中美气候合作非常关键的一个领域。首先,美国是农业强国,所以在农业管理和农业技术方面有很强的实力,而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也是美国农民所希望进入的。随着中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优质的食物也有了很大的需求。因此,双方有很多互补性。
莫争春先生强调,如果农民真正的能够从他们的绿色发展实践中能够获得额外的收入,那对他们保持和扩大这种实践是最好的鼓励。中国现在也在这个探索碳积的碳交易市场。如果中美两国在这方面来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和交流,也许对中国农业投入绿色发展会有非常好的作用。
中美之间不仅在土壤方面遇到了相似的问题,他们也同样都是稻米种植大国。下一期《可持续亚洲–碳索农业》将聚焦于气候麻“饭”:水稻。
本季播客由可持续亚洲,伍德罗威尔逊中心的中国环境论坛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的 Cultivating U.S. and Chinese Climate Leadership on Food and Agriculture项目联合制作,致力于探索中美这两个“粮食超级大国”在控制农业食品温室气体排放上的行动与潜在的合作机会。
文字/李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