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
4月22日,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携手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举办“好思汇:甲烷减排的味蕾密码: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讨论会。活动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分析师朱彤昕主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灵恩、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牛坤玉、瑞尔行为中心创始人兼总经理李诗扬分别作主题发言。三位主题发言嘉宾与惜食魔法袋合伙人蔡罗娜,围绕食物浪费治理新路径展开深入探讨。最后,朱彤昕对活动进行总结。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灵恩以 “中国食物损失浪费现状及其甲烷减排潜力” 为题作主题发言,通过详实数据与案例揭示全球及我国食物损失浪费现状,深入剖析甲烷减排潜力与应对策略,为推动节粮减损提供坚实科学依据,助力探索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路径。
王灵恩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粮食供给能力飞跃,但背后是巨大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如黑土地退化、地下水漏斗、重金属污染等。在此背景下,减少食物浪费不仅是节约问题,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 “第二方案”,关乎生态与民生健康。
他分析了全球与我国食物浪费的严峻态势。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费或损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总量相近,但成因不同:前者多源于消费端行为浪费,后者因生产储运环节技术落后。全球每年生产到零售环节粮食损失达13.9%,每降低1%损失率,相当于增产2700万吨粮食,可满足7000万人一年需求。而在我国,粮食全链条损失率达8%,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产业链损失率分别为26%、16.7%、18.1%,其中稻谷浪费量居首,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甲烷,使稻谷成为甲烷减排关键对象。若2035年各环节减少1%-3%损失浪费,我国三大主粮损失有望降低40%,实现千亿斤级减损增产。
随后,他分享了我国在政策与科研层面的行动。自2021年中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将反食品浪费立法的国家,推动治理从道德约束转向法治规范。目前,已有29个部委建立联动机制,今年将重点推进全产业链反食品浪费统计机制建设与白皮书发布。科研层面,王灵恩团队采用计量称重、问卷分析等方法,构建食物浪费数据库。例如,2013年对北京、上海等四城市餐饮调研显示,人均每餐浪费92.74克,浪费率11.7%;虽最新数据暂未公布,但趋势表明浪费量显著下降。
在食物浪费根源与解决方案层面,王灵恩强调,食物浪费成因复杂,涉及消费文化(如聚餐剩菜传统观念)、信息不对称(菜单缺乏标准化)、公款与商务消费等。未来需从完善标准体系(如推动菜单标准化)、更新技术手段、转变消费理念等多维度发力,协同推进节粮减损与反食品浪费工作,这不仅是资源环境课题,更是衡量消费文明与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牛坤玉以“反食物损失和浪费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为题作主题发言,她系统梳理了目标设定、法律政策、测量方法、行动举措等维度,深入剖析国际先进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针对性地为我国节流型食物安全政策路径提供参考,助力探索符合国情的食物减损增效方案。
在目标设定方面,联合国在2015年的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将反食物损失浪费纳入目标,要求到2030年将零售和消费层面全球人均食物浪费减半,减少生产和供应链环节损失。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积极响应,其中日本构建了完备的目标体系:规定家庭及商业食品损失量2030年较2000年减半;2020年将采取反食物浪费行动的国民比例从2015年的67.4%提升至80%以上;针对食品制造、批发、零售、餐饮等子行业设定食品再生利用率目标,并对34个子行业规定食物垃圾产生量上限。欧盟则通过《废物框架指令》修订草案,要求成员国在2030年底前,将加工制造领域食物浪费减少10%,零售和消费环节减少30%,并于2027年底审查目标进展。
法律政策层面,日本的立法体系极具借鉴意义。日本反食物损失和浪费的立法理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分三个阶段逐步完善:初期以末端治理和回收利用为主;中期引入3R原则,强调避免废弃物产生;2000年后针对不同行业和群体制定专门法律;2010年后从持续减损与转变国民营养健康理念双向发力。法国则通过税收与处罚双管齐下:2014年,税法鼓励企业捐赠食物以抵扣企业所得税;2016年《反食物浪费法》禁止经销商丢弃可食用食品,强制大型销售点与慈善机构签订捐赠协议;2018-2020年逐步扩大监管范围并加大处罚力度。
测量方法与行动举措层面,日本建立了多部门协同的调查监测体系,各个部门分工明确,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精准测算74个食品行业的可食用与不可食用比例。此外,日本还推出循环认证制度,鼓励农业、食品、化肥饲料企业形成循环合作,并设立多个奖项激励国民参与。法国则成立反食物损失和浪费联合机构,由监督委员会、运营委员会及6个工作组构成,明确各部门职责,推动食物指标测量、捐赠、教育等工作开展。
牛坤玉指出,我国尚未构建政府层面的食物损失调查监测体系,未来可借鉴国际经验,重点关注食物损失浪费监测核算方法、跨部门协作机制构建、食品行业针对性目标设定,以及生产到消费闭环循环链的打造,推动我国节流型食物安全政策有效落地。
瑞尔行为中心创始人兼总经理李诗扬以 “餐饮业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的行为设计与案例” 为题作主题发言,分享餐饮业减少食物浪费的国际与国内实践经验,为行业减废减排提供创新路径。
李诗扬以 “土豆的旅程” 为例指出,100个土豆从生产到消费,仅有25个被最终食用,其中餐饮环节浪费高达44个,凸显餐饮业在食物浪费问题上的关键地位。她强调,解决这一问题需从行为改变入手,以科学方法转化为实用工具。
随后她以助力谷歌食堂减废的案例,强调了科技与行为学结合的重要性。针对谷歌“2050年员工食物浪费量减半”的目标,瑞尔行为中心运用AI称重与识别技术监测浪费数据,并通过行为学调研发现“群体示范效应”能有效推动员工减少浪费 。基于此,瑞尔行为中心定制突出数据的海报,配合系列干预措施,最终实现每人每餐减少浪费13克的成效,预计每年减少200万份餐食浪费。
她还以“舌尖上的骄傲”项目为例,介绍了中国减废模式创新。面对国内餐饮业缺乏系统评估数据、政策落地难、行为改变难的三大痛点,李诗扬团队在欧盟资助下开展“舌尖上的骄傲”项目。该项目在6个试点城市培训350家餐饮企业,深度指导50家企业,联合多方发布行业报告、研发零浪费课程,并通过宣传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
李诗扬提到,餐饮企业应当聚焦行为设计,撬动深层改变。她介绍了“聚焦行为的设计思维”理念,结合法律规范、物质激励等六大行为杠杆 ,尤其注重情感驱动、社会影响、情境优化等创新手段。例如,“员工承诺墙”激发后厨员工自主性;“社会规范桌牌”使人均顾客浪费下降38%;将厨房边角料制成酵素礼品,增强顾客情感联结;利用特色迎宾鸭传播减废信息,实现社交媒体裂变等。
这些实践项目取得了减废、降碳、增效多赢的显著成果。试点数据显示,20家餐饮企业平均食物浪费下降22%,年节约43万份餐食,减少碳排放1140吨/年。员工不仅更精准认知浪费问题,还将减废习惯延伸至生活;企业内部协作更顺畅,品牌知名度与顾客满意度提升,食材成本率下降,有效缓解人才流失问题。李诗扬表示,未来将推广这套方案,助力更多餐饮企业实现减废目标。
在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分析师朱彤昕的主持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灵恩、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牛坤玉、瑞尔行为中心创始人兼总经理李诗扬、惜食魔法袋合伙人蔡罗娜展开圆桌讨论,围绕政策机制、行业实践、行为改变等维度,深度剖析我国减少食物浪费与甲烷减排的挑战、经验与未来方向。
首先,应立足本土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经验,推进政策立法进程。
王灵恩指出,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推动反浪费行动步入常态化轨道,今年聚焦建立系统化统计机制与发布白皮书,旨在为反食品浪费工作提供更坚实的数据支撑与政策指引。但目前各地在落实过程中多以发文宣传为主,实质性监管与执行举措较少,具体奖惩机制尚不健全,地方积极性不足、行业标准实用性低成为阻碍工作深入开展的主要障碍。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协同管理机制,提升政策执行效能,推动反食品浪费工作从以宣传倡导为主的“德治”向以法律规范、制度约束为主的“法治”深度落实,争取在2030年达成关键成果,实现反食品浪费工作的长效化与规范化。
牛坤玉认为,我国已在2024年发布的《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中提出减损目标,但缺乏官方食物损失统计基础限制了量化目标的制定。未来应借鉴国际经验,构建节流型政策体系,引入日本的循环认证体系、3R原则、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建立类似日本、法国的食品减损奖励机制,激励企业与社会组织参与。同时,我国需统一损失核算标准,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其次,餐饮业从业者也应该创新业务模式,促进大众行为改变。
李诗扬强调,餐饮环节浪费占比高且隐蔽,传统罚款等手段难以持续推动行为改变。瑞尔行为中心通过聚焦行为设计思维,结合情感驱动、社会影响等创新杠杆,激发企业与消费者的自主性。面对不同规模餐饮企业的需求差异,连锁企业可以注重标准化推广,中小微企业则可以发挥灵活性与创造性,实现降本增效与品牌传播双赢。
惜食魔法袋的品牌合伙人蔡罗娜介绍,惜食魔法袋以“余量食物盲盒”模式,通过B2C平台链接商家与消费者:商家可减少报损、提升品牌曝光,让消费者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获得惊喜并产生环保荣誉感。但推广中也面临重重挑战,消费者和商家的理念教育和倡导、政策界定模糊等,呼吁政策层面明确余量食品规范,将其纳入食物浪费解决方案体系。也呼吁更多产学研跨界合作,让减少食物浪费的理念可以破圈,让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可以融入更多人的日常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