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
引 言
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峰会上发表题为《共迎时代挑战 携手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致辞,其中明确提到中国将于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前,宣布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1]。
甲烷(CH4)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根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在百年尺度下甲烷的全球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27.9倍[2]。甲烷也是地面臭氧形成的前体物。长期暴露在地面臭氧超标的环境中,是导致全球数百万人因呼吸道疾病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3],并且也与包括玉米、小麦、大豆和稻米等农作物减产密切相关[4]。而作为短寿命气候污染物(SLCPs),甲烷在大气存续时间仅约12年,这使得针对其的减排行动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产生显著的气候效益和协同效应。
甲烷也是我国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如下图所示,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甲烷排放为5953.5万吨(不含LULUCF)。其中,能源活动是甲烷的最大排放源,占比47.3%,农业活动(40.8%)和废弃物处理(11.9%)紧随其后[5]。
图1:中国2021年甲烷排放结构,iGDP制图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
01 我国甲烷减排政策环境
“十四五”期间,我国对甲烷减排工作的重视不断加强,并在2023年11月出台《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下简称“国家方案”),方案提出加快形成甲烷排放监管体系,有力有序有效控制甲烷排放;并提出对能源、农业、废弃物管理、污染物与甲烷协同控制,技术创新和甲烷排放控制监管等领域的重点任务。
我国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2023年中美两国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提出两国将在各自国家甲烷行动计划基础上,制定各自纳入其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s)的甲烷减排行动/目标,并支持两国各自甲烷控排取得进展。
2024年以来,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部署,陆续推出地方甲烷减排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宁夏、天津、山西、湖北、广东、辽宁、云南、湖南等8个省级行政区已公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
图2:我国省级行政区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出台情况,iGDP制图 数据来源:零碳录数据库和政府公开信息
02 地方甲烷控排行动方案速览
目前,我国多地已陆续出台甲烷控排方案。地方甲烷控排方案均有强调建立甲烷排放统计核算、监测监管体系,并就重点工作领域提出相应甲烷减排目标,同时均强调了污染物与甲烷协同控制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各地在方案中还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地理优势等综合因素,探索甲烷减排的特色实践。
作为地方碳市场试点,湖北特别强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开发具有湖北特色、减排效果明显的甲烷利用和减排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
山西针对煤矿瓦斯治理和利用提出了详细的量化目标,并计划推动关闭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试点建设项目。
广东注重以科技创新推动甲烷减排,如支持广州市垃圾填埋气联合重整柔性制备绿色氢气/甲醇关键技术示范项目等。
深圳在其城市甲烷控制行动方案中特别提到要通过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化建设等方式,降低交通运输领域的甲烷排放。
云南、湖北和广东均在其行动方案中提及要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等框架下,加强甲烷治理合作。
此外,地方在制定行动方案时展现出积极性与主动性,对自身甲烷减排进行了更严格的规范和约束。国家方案中对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等提出量化目标。各地对标国家方案均设立了相应行动量化目标:
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方面,宁夏(到2025年90%以上)、天津(到2025年90%以上,2030年保持)均设立了高于国家目标基础值(到2025年80%以上、2030年85%以上的目标。
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方面,天津(80%)、辽宁(80%)、湖北(70%)、湖南(65%)所设目标均高于国家基础目标值(到2025年达60%以上)。山西额外提出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65%以上的目标。此外,天津和广东提出了到2025年全市和“珠三角”地区实现垃圾“零填埋”的目标,湖北和广东还分别设置了到2025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85%,以及粤东西北地区垃圾焚烧占比达65%以上的量化目标。
在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方面,宁夏(99%)、天津(97%)、辽宁(95%)、湖南(93%)所设目标均高于国家基础目标值(到2025年达90%以上)。
此外,河北省公布重点行业甲烷排放控制试点示范项目,确定农业、能源和废弃物处理领域的5家单位为第一批甲烷排放控制试点示范项目。大同、深圳、鞍山等地也率先提出城市层面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
03 结 语
我国甲烷减排工作正从国家政策向地方实践纵深推进。多地出台的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不仅体现了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更展现出地方行动的主动性与创新性。部分省份在国家标准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约束性指标,并立足区域发展特点,明确自身甲烷减排的重点领域。未来需推动更多地区结合自身排放重点,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甲烷排放控制路径,共同助力我国甲烷减排。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2025). 习近平向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峰会发表致辞.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4/content_7020616.htm
[2] 徐华清&马翠梅. (2023). 专家解读 | 推动我国甲烷排放控制迈上新台阶. https://www.mee.gov.cn/zcwj/zcjd/202311/t20231110_1055711.shtml
[3] Climate & Clean Coalition. Tropospheric Ozone. https://www.ccacoalition.org/short-lived-climate-pollutants/tropospheric-ozone.
[4] Pei et al. (2024). long-term trajectory of ozone impact on maize and soybean yields in the United States.
[5] 生态环境部.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 https://unfccc.int/documents/64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