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
减少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并在同时确保排放公平,对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近期,来自国内11家机构的17位学者共同完成的《1993年至2020年间中国农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不平等现象加剧》(Inequality in agricultur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tensity has risen in rural China from 1993 to 2020)在《自然》子刊《自然·食物》发表。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湘博同时也是绿色低碳农食系统实践者平台(GAAP)专家委员会成员。他对iGDP说,农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三成,而且全球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仍保持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是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部门。然而,农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作为人类的生存性排放,在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和饮食营养调整的未来情境下,其减排存在结构性矛盾与挑战。更具挑战的是,以小农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伴随着高排放、高生育率和低收入、低营养等问题,使这些国家的农业温室气体减排面临更大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这项研究基于对1993年至2020年全国43万余农户的调研数据量化分析,综合考虑了耕作方式差异、作物种类差异等因素,从长时空尺度与公平发展视角探究揭示了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EI)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不平等问题。
研究发现,我国农业GEI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2015年是我国农业GEI的转折点,到2020年实现了16%的下降,但排放的不平等性(以单位种植面积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衡量)却增加了13%。具体来说,我国农作物生产的GEI从1993年的3914千克CO2e/公顷增长到2015年的4710千克CO2e/公顷,随后下降至2020年的3978千克CO2e/公顷。其中,玉米、水稻和小麦的GEI最高。
从地理空间分布上来看,尽管我国不同农业区域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耕作制度差异很大,但各农业区的GEI大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我国南方地区受水稻种植的影响成为了GEI最高的地区,该地区目前的下降趋势,可能与水稻种植面积减少有关。
此外,研究还借助生产函数探讨了GEI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TFP)、耕地投入和所有其他投入的时间变化效应共同促成1993-2020年间GEI的下降。考虑到2015年之前由所有其他投入导致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全要素生产率和耕地投入的增加可以被视为中国农业GEI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
研究指出,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不平等性是降低GEI的前提。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农作物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不平等性在2015年之前GEI上升期间和2015年之后GEI下降期间都有所扩大。公平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于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在要求。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016-024-01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