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
众所周知,大多数食物的生产过程都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加剧气候变化。这些排放源包括燃油拖拉机、化肥制造、反刍动物肠道发酵等。然而,有一些食物吸收的温室气体会多于其所排放的,它们通常被称为“负碳”食物。这些食物能够改善气候状况,生产并食用更多这类食物有助于减少碳足迹,在某些情况下还能修复生态系统。
如今,负碳饮食已经成为一种可能,但这需要大多数人改变饮食习惯才能实现。
海带
海带和其他大型藻类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二氧化碳。部分海带断裂脱落后会沉入海底,其中一些碳会被储存起来。不过,每公斤海带吸收的碳量相对较少,因此,要使海带食品实现负碳排放,其供应链必须非常高效,尽量减少运输、包装和加工。此外,购买海带可能会激励人们恢复那些已被破坏的广袤海带林,这带来的环境效益远不止于缓解气候变化。
微生物产品
甲烷氧化菌是一类存在于多种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它们通过消耗甲烷来获取能量。这对改善温室效应非常有用,因为甲烷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在100年的时间尺度上,每千克甲烷造成的变暖效应约是二氧化碳的30倍。
这类微生物制成的产品(比如蛋白粉或肉类替代品)极有可能是负碳的,人类在食用时会将甲烷代谢并转化为二氧化碳。尽管目前市面上还没有此类产品,不过在2023年,芬兰的Solar Foods公司在新加坡推出了一款冰淇淋,其中包含一种由多种微生物制成的蛋白质,这表明微生物食品可能是有市场的。
蓝莓和芹菜
在湿润的泥炭地中,有机碳的积累速度快于其分解速度。在这种土地上可以种植蓝莓、蔓越莓和芹菜等作物,如果这些作物的供应链也非常低碳高效,那么就有可能成为负碳食物。
但新鲜蓝莓可能是个例外。它们往往被装在塑料袋里,从秘鲁等国空运到世界各地,因此成为碳排放极高的食品。虽然目前市场上存在负排放的泥炭地产品,但这类产品非常罕见,而且在商店里也很难辨别,不过这一领域还是值得关注的。
坚果、橄榄和柑橘
在农田上种植树木可以储存碳。过去20年,全球坚果种植面积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新增面积都来自农田。即使考虑到整个供应链,如今在商店里买到的普通坚果产品每公斤也能吸收约1.3公斤的二氧化碳。
这种吸收作用会一直持续到树木成熟,通常在20年左右。如果树木在生命末期被制成耐用的木制品,这些碳就能被储存更长时间。
再生农业产品
许多再生耕作方法,比如免耕种植或种植树篱等,可以增加土壤或植被中的碳储存量。例如,英国再生农业公司Wildfarmed报告称,其合作农户每生产1公斤小麦就能减少1.5公斤二氧化碳。一些拥有高碳效率的供应链公司宣称其产品已经实现了负碳排放。例如,伦敦的Gipsy Hill啤酒厂就称其生产的啤酒是负碳产品,并进行了严格的生命周期评估来证实这一点。
然而,对于牛肉等高排放食品,这样的再生做法却不太管用,一些再生农业实践甚至可能会增加农食系统中其他环节的排放。例如,阿根廷一家农场的牛在灌木丛中低密度放牧,其牛肉被认证为每公斤可减少0.3公斤二氧化碳排放。但这意味着,每生产1公斤牛肉需要500平方米的牧场和耕地。如果每一家养牛场都占用如此多的土地,那我们就需要将另外30亿公顷的土地(相当于非洲的面积)改造成农田,才能满足我们目前对牛肉的需求。
尽管海带、坚果等具有负碳排放潜力的食物,但负碳食物的识别依然是一大挑战,再加上该类食物占比较小,无法成为实现负碳饮食的主要渠道,因此识别/生产具备负碳排放潜力食物的方法便十分重要。总的来说,识别负碳食物很难,但这个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目前,世界各地都在推行覆盖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碳监测和标签制度。例如,在新西兰,农场现在需要量化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法国,政府正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碳标签。这些制度一旦全面实施并得到法规支持,识别负碳食物就会容易得多。
报告链接: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41230-how-carbon-negative-foods-can-help-reverse-climate-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