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气时代|农业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未来农业?
2025年2月28日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战略概念,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突破传统生产模式的关键引擎,农业新质生产力依托生物育种、智能装备、数字技术等前沿科技,正加速重构农业生产体系。本期食气时代将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与战略思考。

人工智能重塑农业生产范式

全球农业正经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革命。从智能农机装备到数字农情监测系统,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多维数据融合与智能决策,推动农业生产向精准化、智慧化转型。

以水产养殖为例,智能投喂技术通过动态分析水质、鱼群状态等20余项参数,优化投喂方案,实现削减饲料成本、降低生产开支,同时增强鱼类健康、降低疾病风险,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还能通过抑制废弃物排放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也能在解决粮食损失和浪费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整合气象、物流、市场需求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破解全球食物系统痛点,提高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供应链效率。因此,技术不仅可以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实现资源节约,还能减少因食物腐烂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为缓解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在畜牧业中,“动物联网”(IoA)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牲畜管理,为养殖、繁殖和屠宰过程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可穿戴设备,农户能够实时监测牲畜健康和行为,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安排疫苗接种和繁殖准备,展现了人工智能在畜牧业的多样化应用。

同时,人工智能在农业生态学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算法、地理配准编程和相关数据,为全球农业生态学建模提供支持,助力非化学投入品的长期效果评估。

风险治理的三重维度

然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挑战。要充分发挥其在农食系统中的优势,必须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数据安全:需要全面、准确且可获取的数据。广泛的监测能够揭示出有助于提高产量、优化资源管理和减少浪费的突破性见解。但人工智能系统收集有关农业实践和环境条件的大量数据,可能会使农民面临身份盗窃或机密信息泄露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会让农民对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望而却步。因此,采用强有力的数据保护措施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建立信任并鼓励在农业中采用人工智能。

系统治理:人工智能治理不可忽视。要确保部署在粮食安全领域的人工智能系统得到负责任且透明的管理,同时,解决伦理问题以及为人工智能的使用建立社会许可机制也至关重要。当人工智能能产生公平的结果时,它才有助于全球福祉,因此,需要建立机制,更公平地分配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尤其是要让处于粮食不安全状况的全球南方国家受益。

生态红线:需评估人工智能对环境的影响。尽管其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大规模部署可能对生态健康产生潜在影响。因此,设计与自然农业实践相一致的人工智能技术,确保数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人工智能问题已成为公众讨论和社会争论的焦点,在农业经历这场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合作必不可少。政策制定者、技术专家和农业从业者应开展对话与协作,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推动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健康发展。

报告链接:

https://www.fao.org/brussels/news/news-detail/artificial-intelligence–the-next-frontier-in-agrifood-systems-transformation/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