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
“ACTION 2035”开栏语
在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关键时刻,地方层面的气候行动愈加重要。围绕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1+N”政策体系,目前我国各地方政府正在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地区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具体方案。
中国各省在地理规模和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各地的脱碳路径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分析显示,一系列具有高减排潜力的关键解决方案若能快速推广实施,可以实现大部分的减排潜力,助力我国零碳目标的实现。然而,当前许多地区面临能力不足的挑战,亟需系统性支持。
为此,iGDP在多方支持下,发起“ACTION 2035地方气候行动倡议”(以下简称”ACTION 2035″)。 “ACTION 2035″是一项旨在推动地方双碳行动的综合性能力建设项目。通过建立地方气候中心、开展合作研究、搭建知识共享平台等方式,以此充分挖掘地方减排潜力,提升地方转型雄心,加速低碳转型进程。目前,项目已在广东、山西、安徽、山东等地启动,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前瞻性和富有实效的工作。
今天,对话2049正式推出“ACTION 2035″专栏,本栏目将定期发布地方双碳政策解读、地方气候行动创新实践、低碳技术前沿动态以及合作伙伴工作成果等内容,希望搭建一个知识共享与经验交流的平台,加速推动中国地方低碳转型进程的行动的有效开展。
2025年3月27日,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承办、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协办的工业减污降碳能力建设研修班在天津顺利开班,来自全国减污降碳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工业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学习、探讨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路径与新模式。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林玉,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志军,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副主任汪燕辉等领导嘉宾出席开班仪式。
李志军副局长在致辞中介绍了天津在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探索和成效。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基地,天津始终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破解园区和钢铁“两个围城”,持续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实质进展。
林玉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是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对推进工业企业低碳化转型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通过与各方的一道努力,共同推动工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落地落实。
本次工业减污降碳能力建设研修班邀请了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研究员曹丽斌、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康磊、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节能咨询中心主任张敏、北京绿色交易所会员与机构合作部副主任田巍联合授课,并组织专家学员赴天津荣程新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进行现场教学。
课后研修班还组织学员开展工业减污降碳主题沙龙活动,在本次沙龙活动中,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副主任杨鹂代表iGDP模型团队分享了近期完成的有关30省“双碳”路径建模研究的部分成果和发现。
她首先基于省级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性分析,揭示了不同省份在减排基础与转型需求上的显著差异。随后,结合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和化工四大高耗能行业,她比较了各省在基准情景与“双碳”目标情景下的碳排放趋势和减排潜力。研究认为,工业减碳路径应紧密结合本地工业能源消费结构、工艺特征及产业发展方向,通过能效提升、电气化改造等针对性措施实现行业深度减排,建立适应区域特点的灵活减排机制,以支持全国工业“双碳”目标的协同达成。
此外,来自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及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的学员分别分享了地方和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经验。
研修班学员来自天津、上海、杭州、深圳、郑州、平顶山、贵阳等地的地方环境管理、科研机构,商会、企业等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