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ION 2035|《广东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报告发布
2025年4月30日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

近日,2035气候行动广东合作中心正式发布《广东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报告。该报告由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联合广东省能源研究会、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编制,是“2035地方气候行动平台”推动广东省绿色低碳发展进程的系列产出成果之一。

这份聚焦广东新型储能产业的深度报告发布,恰逢全球能源转型浪潮汹涌,我国“双碳”目标稳步推进的关键节点,为广东锚定新型储能产业领先地位、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深度洞察。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储能技术在能源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型储能作为支撑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之一,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新型储能规模持续稳步增长,在2024年延续了2023年的飞速发展态势,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7000万千瓦。在此背景下,广东率先发力,构建起独具特色的“1+N+N”政策体系,为产业发展明确方向与布局。如今,广东新型储能产业链覆盖电池材料、电芯制造、系统集成、回收利用等全环节,广州、深圳、惠州等地更是集聚了比亚迪、亿纬锂能、鹏辉能源等头部企业,广东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巨大潜力,积极布局新型储能产业,全力向万亿级战略性支柱产业目标迈进。

这份报告通过广泛调研、深度访谈利益相关方,全面剖析广东新型储能产业政策环境与发展现状。基于广东雄厚的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报告从政策优化、技术突破、市场机制完善、国际合作深化等多维度,为产业发展规划了清晰路径,旨在推动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调峰调频、新能源消纳、用户侧灵活响应等应用场景中释放更大效能。

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报告指出,广东新型储能产业在享受政策红利与产业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电池循环寿命未达预期,制约储能电站高效调度,降本增寿迫在眉睫;二是储能电站投资收益不明,装机规模低于备案,企业投资趋于谨慎;三是新能源配储利用率欠佳,调控运营体系尚不完善,成本分摊机制亟待健全;四是新型储能应用成本居高不下,产能集中释放引发价格战,市场风险持续攀升;五是《欧盟新电池法规》即将实施,也给广东储能电池出口企业带来巨大冲击。

针对上述难题,报告深入剖析根源并开出“药方”:

在技术研发层面,聚焦提升电池循环寿命,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全力降低生产成本;

市场机制方面,科学优化储能电站规划布局,积极推动市场化交易,拓宽多元盈利渠道;

政策引导上,加快出台配套政策,鼓励新能源企业合理配置储能设施,支持储能参与调频辅助服务;

面对国际市场挑战,精心编制技术指南,加强与欧盟沟通对话,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助力企业应对贸易壁垒。

尽管前路挑战重重,但广东新型储能产业前景依然广阔。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广东正以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是广东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的“广东智慧”,也将为全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提供宝贵的“广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