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气时代|杂交水稻或是保证高产减排的关键
2025年5月9日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

水稻生产是全球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之一,美国和菲律宾研究人员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杂交水稻可在维持高产的同时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在稻田持续淹水形成的厌氧环境下,产甲烷微生物会释放出大量甲烷。此外,当粗放的灌溉管理和过量施肥结合时,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还会将氮元素转化为强效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研究预测,若不采取干预措施,到2030年稻田排放量可能会增加35%-60%

图:前十大水稻生产国对甲烷(左)和氧化亚氮(右)排放占比

基于此,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与美国农业部联合对杂交水稻的减排潜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自交品种,杂交水稻不仅可实现30%的增产,还能减少19%的温室气体排放。

杂交水稻的减排效益得益于其深层根系结构,该结构能增强土壤氧气输送,在甲烷到达大气之前促进甲烷分解。并且,杂交水稻较短的生长期减少了淹水时长,进一步减少了甲烷排放。此外,杂交水稻对干旱、高温等逆境表现出了更强的耐受性,水肥利用效率的提升有助于降低整体排放。这种气候适应性使其成为稻农实现低碳生产的优选。

在水分和养分管理方面,替代传统持续淹灌的“干湿交替灌溉法”(AWD)能削减近50%甲烷排放。该方法通过周期性排灌促进土壤通气,从而抑制甲烷的产生。这种方法尤其能发挥杂交水稻在间歇性淹水条件下的生长优势,在节水方面更具区域适应性并能节省灌溉费用。在肥料施用上,杂交稻品种的养分高效特性减少了对氮肥的依赖,分次精准施肥配合有机改良剂(如堆肥、生物炭)的使用,既可提升土壤健康,又能降低氧化亚氮排放。

当前全球杂交稻种植面积达1550万公顷,预计2030年将扩展至2360万公顷。中国通过政策扶持已实现杂交稻大面积推广,在提升产量的同时降低排放强度;美国田间试验证实特定杂交品种在干湿交替灌溉和沟灌条件下的甲烷减排效果显著;印度为保障粮食安全与气候韧性,正逐步推进杂交稻应用。更多的政策制定者日益重视杂交稻这一可持续解决方案,正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未来,科技的突破可能会进一步增强杂交水稻的气候效益。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基因编辑和智能育种技术,以创造更高效的杂交品种,人工智能辅助的精准农艺管理系统,可通过优化灌溉-施肥-品种组合实现最小排放。尽管杂交水稻前景广阔,但采用杂交水稻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农民需要获得高质量杂交稻种子、接受新的灌溉和施肥技术培训以及政策支持。   

研究者指出:”土壤微生物组学技术的突破,使我们得以解析温室气体排放与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关联,这为制定创新性减排策略提供了科学基础。整合多方数据构建系统模型,将帮助建立水稻生产温室气体永久减排的最优路径。” 通过融合可持续农艺实践,杂交水稻正为粮食安全与气候行动创造双赢格局——在稳定全球粮食供给的同时,显著降低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报告链接:

https://www.anthropocenemagazine.org/2025/04/what-if-we-turned-the-food-waste-problem-on-its-head-and-made-it-a-climate-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