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ION 2035|从顶层设计到地方行动,碳双控制度如何落地?
2025年4月30日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

目前,我国“双碳”战略从顶层设计加速迈向深化落实的关键阶段,“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已被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此背景下,地方需要响应国家的制度建设部署,结合地方实际做好能源和碳排放管理工作,探寻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碳减排的协同路径。

2035气候行动广东合作中心于4月18日举办“制度转型·区域协同·绿色增长——探索‘碳排放双控’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研讨交流会”,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广东、安徽、山西、江西等省份的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通过跨区域的思想碰撞,交流与分享碳排放制度建设的研究和工作体会。

2035气候行动广东合作中心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与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GDLC)联合设立,是“ACTION 2035平台”下的地方合作平台之一,旨在推动广东省“双碳”行动进程。此次研讨会也是该平台推动广东省绿色低碳发展进程的系列活动之一。

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秘书长赵黛青在主持中提出,此次研讨会聚焦我国面临的”碳约束”与”经济振兴”双重压力,研讨如何把碳排放制度体系设计由单向约束,变为能与经济发展规划战略相融合,能够引导和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和政策创新,以实现制度转型、区域协同、绿色增长。

以下内容是与会专家的发言精华摘编:

01 |《能源双控的政策评估及向碳双控转变的需求分析》

于文益研究员分析了“十四五”期间能源双控的政策效用及向碳双控的过渡。他认为:

2021年:我国能耗形势较为严峻,一度出现了全国性的拉闸限电情况,广东电力保供形势也很严峻,碳达峰目标任重道远。 

2022年:国家提出能源转型要“先立后破”,高度重视能源安全,并提出能源双控要逐步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要在能源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2023年:出现新的拐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对全省能耗强度完成情况造成一定影响,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进入过渡阶段,需要两个“双控”的有机结合。

2024年:广东能耗强度基数较低,补链强链延链需求高,能耗双控、碳排放强度控制都面临挑战,国家出台“两重两新”重大政策举措,广东狠抓政策落实以提振经济活力。

2025年:广东要努力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指标,落实绿证、能评向碳延伸,为“十五五”碳达峰做好准备工作,为两个“双控”的转变做好谋划和准备。

02 | 《碳双控政策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分析和构建思路》

王文军研究员主要结合实践经验与国内外案例,从制度建设、预算编制、评估等方面,分享碳“双控“体系构建的研究及工作进展。

她提出,碳预算是碳双控的重要管理方式,其编制需综合考虑产业发展、能源结构、消费需求等因素,不仅包含碳排放预算,还涉及碳汇预算,并介绍了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碳预算制度在设定长期降碳目标、编制预算方案、执行评估调整等方面的共性特征。

她认为,我国碳预算制度建设需结合国情,创新探索指标分解、预算与经济协调、达峰中和预测、与碳市场衔接等重要问题。目前团队正在研究碳预算方案编制方法、碳预算与碳市场衔接机制,并开发相关模型工具,虽面临数据和模型完善等挑战,但将持续推进相关工作,希望为碳双控政策体系构建提供支持。

03 | 《双控政策下发电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冯少山经理分析了双控政策下发电企业面临的四大挑战:

一是碳排放成本激增,履约周期从两年一履约变为一年一履约,免费配额基准逐年下降,未完成履约惩罚力度大幅加强,致使碳价持续走高,履约成本上升;

二是能源结构深化调整困难,可再生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与用电需求不匹配,且其发电与用电时间存在错配,导致弃风、弃光、弃水问题突出;

三是传统火电受新能源发展及用电增速放缓影响,利用小时下降,设备改造资金压力大,经营面临多重压力;

四是储能技术目前还面临成本高、寿命短、盈利模式等挑战。

他指出,在“双碳”目标下,未来电力企业要优化碳资产管理,包括构建全链条碳资产管理体系,规范数据监测,提升核算核查水平,优化交易制度机制;优化能源结构,包括加大清洁能源开发,推进大型基地与分布式协同,优化煤电结构等。在技术上突破新型储能,关注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推动CCUS技术规模化应用;市场方面,要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加强绿色电力认证与交易,稳定绿电市场价值。

04 | 《安徽以双碳引领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汤丽洁副所长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安徽省的现状与挑战,安徽能耗强度高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偏重碳、能源结构偏煤,碳排放强度在长三角最高;数字化与绿色低碳化发展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有短板,绿色金融创新欠缺,碳排放总量上升、强度下降但压力大,节能降碳潜力难补发展空间缺口。但是,全省在加快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优化,培育新质生产力,借助政策推动设备改造与技术创新,加大绿色低碳领域投资,因此机遇大于挑战。

她谈到,安徽省高质量发展重点路径包含六大重点工程,在能源领域坚持“先立后破”,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供应体系等;在产业领域科学布局,发展节能环保与新兴产业;还有重点领域降碳、厚植生态本底、推进低碳绿色生活、开展零碳试点示范;配套十大重点工程与八大体制机制创新、五大支撑体系。汤所长总结称,要做好绿色低碳发展“加减乘除”法,推进新能源发展,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施重点领域降碳,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与动力,助力实现碳达峰。

05 | 《推动山西省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探讨》

秦艳主任介绍了山西省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已开展的工作、面临问题和需求。工作方面,她重点从山西省碳排放双控基础、重点行业碳排放预警管理、企业节能降碳管理、固定资产项目碳评价、碳足迹、碳考核等六个方面介绍了山西省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相关要求和已开展的重点工作。

受行业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特征影响,秦艳认为相比能耗双控,山西碳双控管控对象将发生变化,其中电力、钢铁更为突出,且若覆盖到非二氧化碳减排,煤炭行业也将成为重要管控对象。

面对未来,山西作为国家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经济、产业发展与全国关联紧密,需从全国角度预判重点行业需求变化,明晰经济增长来源与产业转型方向,科学合理确定碳双控目标,实施差异化和弹性考核;并充分利用现有能耗双控制度体系开展碳双控制度设计。同时考虑目前碳双控基础数据时效性、精细度不足,政府、企业碳“双控”管理能力欠缺等问题,”十五五”时期需要加强碳双控基础能力建设。

06 | 《江西省能源转型和碳双控形势分析》

谢运生副所长分析了江西省能源转型和碳双控形势面临的诸多挑战。江西省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占比超60%),电力消费增长非常快,非化石能源占比上升可观,但煤电装机持续新增。江西省人均碳排放和能耗强度都低于全国水平,但达峰压力显著。

江西省能源转型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压力大,传统高碳产业占工业能耗80%以上,能源保供压力大,煤炭依赖度高,新能源资源禀赋不足,电网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弱,电力缺口大,外购电依存度高。能源结构高碳化,成本高,可再生能源开发受限,氢能等低碳能源研发处于起步阶段。

碳双控面临的挑战表现在:“十四五”部分指标完成困难,“十五五”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任务艰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可再生能源开发受限,创新能力不足,生态资源变现难;能源保供与低碳转型存在矛盾,工业低碳转型依赖技术,短期内实现碳达峰手段欠缺。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高级分析师刘雪野围绕碳排放“双控”机制构建,提出国家需统筹“双碳”目标的省际分解,认为可借鉴能耗双控经验,结合绿证交易或碳定价建立横向补偿机制,缓解区域资源禀赋差异矛盾。

中石化广州分公司主任钟晔认为,石化行业存在流程长、产品复杂、原料重碳化难替代、排放点分散、回收成本高的问题,中石化广州分公司的减排措施有如下特色:一是加强碳排放和碳足迹管理、提高数据质量;二是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包括屋顶厂房光伏、外购绿电、设备电气化改造、氢能供应;三是新建项目严管碳评,能效和碳管理指标细化到岗,严格考核并跟踪过程,奖惩制度明确。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与碳资产研究中心副主任汪鹏研究员分享了关于能耗双控向碳双控转变过程中的三点体会:

一是制度、技术、产业需协同,还有区域、城乡之间的协同,使碳双控激励的新产业形成制造业的沉淀和税收,实现可持续转型;

二是通过双控激励新产业,创造新模式和新业态,如整合公共减排资源整体开发,打破壁垒,促进就业和产业发展;

三是注重落地,以零碳园区为抓手,通过绿电直供降低企业成本,新能源入市参与电力竞价,结合电网与储能,有望使碳双控从约束变为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