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
4月21日-22日,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GDTP)2024年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秘书处、北京市顺义区磐之石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承办。会议由两场主论坛和四场平行论坛组成。两天的会议中,来自国家级智库的专家以及内蒙古、山西、陕西、山东、安徽、浙江、上海、江西、广东等地伙伴机构的代表,围绕“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展开丰富的研讨和交流。
由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协办的“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转型”平行论坛在4月22日上午举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先生、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石敏俊先生、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能源环境部主任王诚女士、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绿色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邓砚丹女士、安徽省经济研究院低碳中心副主任汤丽洁女士作了主题发言,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高级项目总监陈美安女士主持会议。
主题发言
柴麒敏先生以《长三角地区减污降碳协同实践与绿色低碳发展评价》为题作主题发言,他梳理了国内外减污降碳政策的发展历程,他认为长三角地区在源头防控、政策衔接的试点工作为国家政策、法规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参考经验。他所在的团队在研发减污降碳仿真模型的过程中把长三角地区作为专门研究对象,分别从低碳发展水平、低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双碳目标和政策、能力建设和保障、区域协同等维度对其作出评价,并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作比较,以差异化的视角推动区域之间互相借鉴。最后,他对长三角地区推动减污降碳提出了行动建议。
石敏俊先生作了《浙江省达峰实现路径的思考》的主题发言,他基于我国双碳“1+N”政策体系、区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可能路径等背景信息,分析了浙江省的能源消费、产业发展特点,以此总结浙江省低碳发展的现状和目标,并对2035年前浙江省碳排放趋势、能源结构转型作出预估,结合不同政策实施情境,以2035年前碳达峰为例对浙江省经济增长的冲击作出分析。在此基础上,展望2050年浙江省的碳排放趋势以及能源结构转型,他分享了对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的思考,并总结浙江经验对区域实现双碳目标、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积极发挥碳排放双控目标倒逼作用的启发。
王诚女士以《以碳效为引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题,向与会人员分享了浙江省从工业、行业两个维度构建碳效码的思路和方法,应用碳效码可实现银企快速对接,为企业有效提供各种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支持。项目碳排放评价从碳生产力、碳排放负外部性嵌入经济影响、对区域碳排放承载力影响等三个维度开展,助力相关方筛选出高质量的低碳项目并提供支持。项目碳评与数字化结合,可对过往重大项目的碳排放特征、经济效益作出分析,或研判未来该区域碳排放带来的影响,以数字化的手段赋能决策者合理安排投产。
邓砚丹女士的主题发言题目是《上海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考虑》,她梳理了主要国家对进口产品的绿色要求和国际链主企业提出绿色低碳供应链的案例,在上海市已有的工作基础分析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面临的瓶颈问题。她对上海市的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并从政策文件中的四个方面、二十项具体任务中总结出上海市将推动高水平建设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多维度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全方位推动供应链重点环节绿色低碳转型以及提供保障措施等政策趋势。
汤丽洁女士作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绿”前行——关于加快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的研究与思考》的主题发言,她从全球、全国、全省不同层面梳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她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原料、制造、配送销售、使用、废弃处理等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打造碳足迹核算体系是产业低碳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结合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动力蓄电池装机量、新能源汽车拆解回收和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等数据,她对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的前景与趋势作出预测,剖析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的现状、存在困难和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圆桌对话
圆桌讨论围绕“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转型的热点问题”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女士、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研究员冯相昭先生、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廖翠萍女士、武汉市节能中心副主任项定先先生、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部主任杨秀女士、国际电器能效组织(CLASP)中国项目主任曾磊先生等专家参与交流。各位专家就如何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积极发挥长三角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如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助力绿色低碳转型等问题交流了彼此的观点,并分享了各自研究所在区域的低碳发展经验。
(专家观点根据发言录音整理,未经专家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