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DP协办参与CEMF2024年会主题论坛精华速递
2024年4月26日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

4月24日,第八届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以“走向2035:加快新型能源体系构建,共促低碳包容性韧性未来”为主题,邀请了10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分为上午主论坛和下午12个主题分论坛。与会者从模型、技术、市场、政策、制度等多个维度,交流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进展,探讨了如何推进低碳、韧性和包容性的协同发展,为中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决策支持工具。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是本次活动的七家协办方单位之一。iGDP主任/联合创始人胡敏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郭李萍共同召集了主题论坛八“非二氧化碳排放趋势及其国际进展”。

胡敏女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作为召集人的论坛十一:传统能源地区的公正转型上,以《促进能源公正转型的国际经验》作主题发言,分享了她作为主编带领研究团队出版的新书《双碳战略与公正转型》中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公正转型实践以及在中国政策语境下如何理解公正转型等。

此外,胡敏女士还分享了iGDP新近完成的30个省级双碳路径模型研究的初步分析成果,认为各省应制定符合自身碳中和路径的公正转型实施方案。

图左:陈迎 图右:胡敏

“非二氧化碳排放趋势及其国际进展”主题论坛的与会专家就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领域、行业(包括能源供应、农业、废弃物、制冷等)和关键气体(包括甲烷、氧化亚氮和含氟温室气体),以及不容忽视的短寿命气候污染物(SLCPs)的减排方面的国际动态和中国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会议现场

会议首先由召集人郭李萍致辞,介绍本届模型论坛首次设立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相关分论坛的背景。

郭李萍

 

主题报告环节由美国环保协会(EDF)甲烷项目项目主管张晓楠主持,她说尽管非二氧碳温室气体相对二氧碳排放体量较小,但科学评估显示,采取快速行动减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在未来的二十年内显著降低温升速度和程度。

张晓楠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稳研究员展示了基于模型开发的中国种植业活动氧化亚氮和甲烷排放的模拟估算,模型结合气象要素、土地等环境要素和人类活动等管理行为数据模拟我国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状况。他认为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施用的固碳效应明显,考虑经济性的情况下,有机肥和无机肥混合施用能够显著减少种植业的温室气体排放。

张稳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屠焰研究员详细阐述了牛羊养殖业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减排策略,通过分析呼吸测试舱实测数据发现,提高奶牛健康水平、延长奶牛的生产寿命可以降低甲烷排放,通过营养调控调整奶牛体内微生物和调整牛羊日粮组成的比例也能降低甲烷排放。目前,研究团队已经在使用益生菌类和植物提取物降低甲烷排放,未来将继续开展饲料添加剂方面的研究。

屠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徐湘博副研究员从土地生产效率的角度切入,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和农户层面的数据,深入分析土地经营规模与全生命周期农业碳减排的关系。他的研究分析指出,土地规模与种植业碳排放强度呈现“U”型关系,适度的土地经营规模发展能够促进碳减排。同时,土地经营规模需要考虑区域异质性,因地制宜;农业低碳发展也要兼顾农民生计和粮食保供

徐湘博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庆先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废弃物甲烷排放及管控研究进展,指出废弃物领域甲烷排放控制是优先领域之一,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我国乡镇级别的废弃物处理甲烷排放不容忽视。对比欧美发达国家废弃物领域甲烷减排的相关政策和我国《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他提出未来的重点是提升甲烷数据管理水平,加强废弃物处理领域的标准和甲烷排放的关系。

高庆先

 

中国矿业大学高俊莲副教授从能源供应领域深入分析了煤矿开采的甲烷排放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进行展望,她强调应尽快部署煤炭行业甲烷减排措施。煤炭甲烷减排能够与安全生产和煤层气高效利用协同共赢,加上煤炭领域的减排技术相对成熟,有大量可供参考的减排实践。同时,高教授指出我国煤炭生产数据包括废弃矿井、排放因子、省级层面的回收利用量等数据存在不确定性,给煤矿甲烷减排工作带来了挑战。

高俊莲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胡建信教授介绍了制冷剂发展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详细阐述了制冷空调的协同减排和降温承诺。他指出,含氟气体的排放与甲烷和二氧化碳不同,有延迟排放的特点,今天生产的,要在未来二十年内排放。并且通过需求预测、排放计算、成本效益分析和情景分析,在考虑了《基加利修正案》和《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这些政策的基础上,制冷空调的HFCs减排与能效提升可以实现有效的协同减排。

胡建信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高级项目总监陈美安对短寿命气候污染物(SLCPs)的排放现状与减排进展进行了全面梳理,重点强调了SLCPs减排的短期气候收益,以及对冰川融化、公众健康和粮食安全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她在分析中指出我国已出台针对甲烷、HFCs、地面臭氧和黑碳的行业政策,但行动较为分散,不利于统筹管控。若能与减污降碳等政策机遇、碳市场的绿色债券等市场机制和技术创新结合,将有利于SLCPs的减排。

陈美安

圆桌讨论环节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汪燕辉副主任主持,与会嘉宾结合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我国非二减排的挑战和落实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汪燕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居辉研究员指出农业领域非二氧化碳减排要基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条件下去谈农业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技术创新、碳交易、财政和金融政策多方发力并轨支持,能够更好推动非二氧化碳的减排。

居辉

 

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郭刚副总裁提出,畜牧业甲烷排放的数据基础比较薄弱,排放监测困难大、成本高,对非二氧化碳减排带来挑战。机遇方面,他提到环保和农业部门若能协调养殖场粪污的资源化利用,能够减少粪污管理和化肥使用环节的非二氧化碳排放;碳交易政策的支持也可以降低养殖企业的非二氧化碳减排成本。

郭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