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全球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东南亚是重要的稻米产区,稻米产量占全球稻米总产量的近三分之一,出口量占全球出口总量的40%。
然而,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天气频发和自然灾害加剧,给东南亚地区的水稻种植、粮食安全和农户生计带来严峻挑战。因此,探索提升粮食安全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协同作用至关重要。本次会议中,各国非政府组织代表、研究人员、政府官员、农业专家和农民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索具有气候韧性的水稻种植策略,加强关于可持续农业实践的沟通交流,并促进地区间伙伴关系的发展。
在此次会议的第一场讨论“气候变化背景下保障粮食主权的政策与行动”中,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分析师朱彤昕做题为“中国农食系统低碳转型的政策与路径”的发言。
她首先介绍了中国农食系统温室气体的排放现状和“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以及相应挑战。随后,她梳理了中国自“双碳”目标以来,关于农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行动,重点介绍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中央一号文件以及近期出台的关于智慧农业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她指出,低碳和可持续的农食系统可与我国多项长期战略相结合,如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双碳”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无废”城市等等。
接着,朱彤昕简要介绍了iGDP对中国农食系统碳中和路径的分析,指出我国农食系统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她提到,强化我国在绿色农业、能源清洁化和循环经济等领域已采取的绿色发展行动,能带来约三分之二的减排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