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DP受邀出席泰国气候韧性农业会议并做主题发言
2024年12月06日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

2024年11月28-29日,主题为“水稻种植中的气候韧性农业实践”的地区磋商会在泰国曼谷召开,此次会议由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农业资源学院主办。会议聚集了来自中国、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50余名参会者。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分析师朱彤昕受邀出席会议并做主题发言。

水稻是全球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东南亚是重要的稻米产区,稻米产量占全球稻米总产量的近三分之一,出口量占全球出口总量的40%。

然而,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天气频发和自然灾害加剧,给东南亚地区的水稻种植、粮食安全和农户生计带来严峻挑战。因此,探索提升粮食安全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协同作用至关重要。本次会议中,各国非政府组织代表、研究人员、政府官员、农业专家和农民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索具有气候韧性的水稻种植策略,加强关于可持续农业实践的沟通交流,并促进地区间伙伴关系的发展。

在此次会议的第一场讨论“气候变化背景下保障粮食主权的政策与行动”中,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分析师朱彤昕做题为“中国农食系统低碳转型的政策与路径”的发言。

她首先介绍了中国农食系统温室气体的排放现状和“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以及相应挑战。随后,她梳理了中国自“双碳”目标以来,关于农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行动,重点介绍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中央一号文件以及近期出台的关于智慧农业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她指出,低碳和可持续的农食系统可与我国多项长期战略相结合,如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双碳”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无废”城市等等。

接着,朱彤昕简要介绍了iGDP对中国农食系统碳中和路径的分析,指出我国农食系统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她提到,强化我国在绿色农业、能源清洁化和循环经济等领域已采取的绿色发展行动,能带来约三分之二的减排潜力。

强化当前的绿色行动可以带来巨大减排潜力

图源:iGDP

最后,她谈到地方性社会组织和研究机构合作的重要性,指出通过能力建设、试验示范等方式来推动农户采取具有气候韧性的水稻种植方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政策也应充分为农户提供经济激励,帮助他们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采取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实践,这对于提升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保障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朱彤昕做分享

本环节中,来自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嘉宾也展示了各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进展。

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的研究员Tran Thi Dieu女士介绍了越南到2030年在湄公河三角洲种植100万公顷低排放优质稻米的计划。

印尼人民食物主权联盟(KRKP)的国家协调员Said Abdullah先生讲述了印尼推动青年参与城市层面食物系统的商业创新,从而影响政策制定的案例。

泰国环境研究所的专家Jeeranuch Sakkhamduang女士介绍了泰国在可持续农业、智慧农业的实践,以及相应的减排目标和政策支持。

东南亚地区社区赋权倡议(SEARICE)的执行理事Normita Ignacio女士在分享中指出,仅关注产量的农食系统政策会带来环境退化、加剧不平等等问题,农食系统的转型中需要关注当地社区的能力提升、小农户的利益和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