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
2023年被称为“史上最热一年”,去年的COP28上发布了“全球制冷承诺(Global Cooling Pledge, GCP)”。气温记录仍在不断刷新,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最新数据,2024年或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本届COP29开幕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全球排放差距报告》显示,全球升温正在朝着3.1度的路径狂奔。目前,全球30%的人口每年经历超过20天的极端高温天气,而制冷已成为仅次于工业的用电大户,约占全球总用电量的20%。因此,提升全球各国绿色制冷的雄心,加强更加低碳和可持续的制冷行动,对于缓解全球温升和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COP29大会开幕以来,关于可持续制冷的讨论也十分热烈。
11月18日,在COP29现场举办的一场部长级圆桌会议“履行全球制冷承诺(Delivering on Global Cooling Pledge)”上,来自二十余个会员国的代表与数十个非国家代表(地方、城市层面的会员)参与会议,围绕各自在落实全球制冷承诺的进展和挑战进行讨论,包括将可持续制冷融入到下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s)中。
圆桌会议现场
阿联酋气候变化与环境部长、巴西气候变化国务秘书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Inger Andersen)为本次会议致辞。
阿联酋代表分享了集中供冷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暖方面的潜力,并展示了迪拜实践成果。巴西代表强调了对可持续制冷进行大规模投资和技术支持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巴西最新NDCs中与可持续制冷相关的实践,包括推广低GWP值制冷剂、提升制冷设备能效以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等。
UNEP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Inger Anderson)指出,脆弱社区还未做好应对热浪的准备,因此需要全面增加可持续制冷的获取途径,这不仅关乎健康,还涉及许多更为广泛的重要议题,例如可持续的冷链能减少12%的食物损耗和防止25%的疫苗失效。她强调了GCP中三项主要措施:基于城市设计的被动制冷和NBS、提高制冷设备能效标准,以及落实《基加利修订案》以更快退出HFCs,这些措施预计到2050年能够帮助35亿人避免经历极端热浪。
随后,来自中美洲、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及小岛国的十余位代表相继发言,围绕将可持续制冷纳入下一轮NDCs、调整监管框架和建筑标准、制定国家行动计划、提升制冷设备能效以及用经济手段推广高效低碳制冷设备等议题展开讨论。
非洲代表指出,低GWP值制冷剂的高成本、初始投资压力以及设备与技术人员的匮乏是推进可持续制冷的主要挑战。日本代表介绍了针对建筑行业2030年实现净零的法规,以及制冷剂全生命周期管理法规的作用,并提议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合作。新加坡代表提出,在公共建筑中率先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和节能措施(例如规定空调温度不低于25℃),能够为可持续制冷提供有效的示范。会议最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呼吁更多国家接受《基加利修订案》,共同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制冷的发展。
11月14日,臭氧层秘书处和联合国发展署共同举办题为“给热度降温:提升制冷行业的能效”的边会。会上,中国白色家电生产商美的集团的张亦驰博士分享了该公司提高能效的中国经验。另一位来自英格索兰 (Trane Technologies)的代表Helen Walter-Terrinoni指出,应该在社区层面动员公众参与,提升公众的绿色制冷认知。
边会现场
11月16日,在英国馆举办的一场可持续制冷主题边会上,英国气候变化部长McCarthy在致辞中引用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数据,指出到2050年,全球制冷用电需求将达到中印两国用电量之和。她提到,《全球制冷倡议》的目标之一是到2050年减少68%的制冷相关排放,目前已有71个国家签署。英国在提高非洲制冷设备能效标准、技术输出及国际合作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
英国气候变化部长McCarthy发表致辞
随后英国气候创新主管Paul Durrant强调,被动式制冷、提升能效以及采用气候友好型制冷剂,是推动全球绿色制冷行动的重点。
英国伯明翰大学王欣芳教授指出,绿色制冷的实现需要多利益相关方的合作。例如,在跨境冷藏运输中,英国要求制冷剂应用需持有相关证书。几位嘉宾都提到,消费者行为转变对行业绿色转型的影响不容忽视。王教授举例,疫情后,随着更多消费者转向线上购物,尤其是青年群体,对冷链的需求大幅增加,这需要创新举措来应对变化。
国际能源署(IEA)的Jane Cohen进一步补充说,制冷设备的能效标准、安装规范和技术工人培训,以及与消费者的沟通,是推动行业转型的重要环节。非洲可持续制冷和冷链非洲中心的Jean Baptiste Ndahetuye博士分享了非洲的现状,指出全球20%的食物因缺乏冷链而被浪费。以卢旺达为例,70%的人口依赖农业为生,但由于冷链不足,这些人的生计正面临严峻挑战。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长期关注非二氧化碳气体减排进程,并将在COP29期间陆续发布NDC系列下的甲烷、氧化亚氮和含氟气体减排简报,以促进各方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交流合作。
11月19日,iGDP正式发布《中国含氟温室气体减排努力和前景展望》。本简报梳理了欧盟、日本针对F-Gases的减排政策、国际上的合作进展,以及我国涉及含氟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政策行动;并介绍了国内关于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的重要减排技术、挑战与企业层面的减排实践,并对我国含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提出展望。
在含氟温室气体中,受《基加利修正案》管控且排放占比突出的氢氟碳化物(HFCs)收获了最多的政策关注。研究显示,在严格按照《基加利修正案》时间表推进HFCs生产和消费削减的情况下,我国含氟温室气体将在2030年代达峰,到2050年缩减至5亿吨CO2e以下。如果能有更多针对SF6、PFCs等气体的减排政策协同发力,将有助于我国含氟温室气体进一步朝近零排放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