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总结贴|厚积薄发 iGDP与您一起向未来 
2023年01月20日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  胡敏

2022年,绿色创新发展中心(iGDP)坚定初心、深耕不怠,立足专业分析、独立观察,为双碳领域提供创新战略服务、公益知识产品,催化多层次、跨领域、国际化交流研究平台。2023年,iGDP将更加扎根实践,聚焦行动,面向未来,只争朝夕。

辞旧迎新,首先隆重介绍新鲜出炉的零碳录(CCNT)年报《中国省级气候行动进程与展望》。地方气候行动对于实现我国乃至全球气候目标至关重要。报告通过覆盖政策努力、行业行动、减排效果的40个数据图表,展现各省级地区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进程、雄心和脱钩进展。

回望2022:走入第九年的iGDP处变不惊保持专注、专业,致力分析、分享

聚焦地方行动

我们为地方双碳行动的评估分析提供科学、量化支撑,包括将能源政策模拟工具(EPS)进行地方本土化,并应用于广东、江西、海南、安徽、重庆等省市的气候行动进展分析。我们还致力于弥合研究空白,出版报告集,寻求低碳行动和融资实践的深度结合。

我们致力于促进社会各界理解中国迅速且密集出台的“双碳政策”,正式推出“零碳录CCNT”。这是一个中英文双语开源在线互动数据库产品,追踪中国走向碳中和进程中国家、地区及各个行业的政策进展,目前收录政策行动近1500项,成为理解碳中和政策走向,追踪和分析中国碳中和进展的强大工具。

跟进新兴议题

2022年,我们对双碳领域新兴跨界议题的关注集中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集中撰写发布了九份研究报告,探索甲烷减排的潜力、成本、政策的方方面面。iGDP团队发布的《农食系统与碳中和:中国农业和食物相关温室气体减排途径分析》报告,是本领域第一份全面深度分析农食系统全口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和政策的报告,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开展策略传播

2022年,我们持续开展碳中和领域的策略传播。团队成员在国内外媒体积极发声,宣传我国绿色发展实践。团队成员撰写五篇英文观点文章,介绍中国可再生能源规划,分析中美气候变化合作趋势,回应国际关切的热点,专家观点被八家国际媒体引用。团队成员在中文媒体发表六篇观点文章,关注甲烷减排和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机遇等议题。

2022年,在iGDP运营的四个公众号上,累计发表观点文章143篇,重点关注“去煤炭投资”、公众绿色低碳行为改变等议题。

2022年,我们与多家国内外顶尖智库合作组织七场研讨会。包括与国际能源署(IEA)组织“减少化石能源行业甲烷排放” 研讨会,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组织“甲烷减排系列研讨会”,与UNESCAP组织“第二届国际低碳城市论坛”,与威尔逊中心组织“中国农食系统减排潜力分析”网络研讨会,与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组织关于“一带一路”国家绿色低碳转型的闭门研讨会,与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组织关于煤炭依赖地区公正转型的闭门研讨会。

以下是iGDP重点报告推荐,祝您和iGDP一样,在即将到来的兔年,突破自我,突飞猛进!

省市低碳行动

《广东“双碳”“1+N”观察》

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广东省也是能源消费与排放大省,广东省率先碳达峰与实现碳中和对我国整体减排目标意义重大。“十四五”是广东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窗口期。报告回顾和分析广东省“十三五”期间碳减排措施与成效基础上,对“十四五”期间关键领域和部门提出的减排目标和政策手段进行系统整理,为追踪和比较各地区的“双碳”努力和行动提供研究支持。

《各省“十四五”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行动力度观察》

未来几年我国的交通运输需求还将保持中高速增长,行业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中国要力争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十四五”是关键期、窗口期,国家和各省出台的“十四五”时期绿色低碳交通相关规划、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将是该阶段交通行业能源结构转型和减排的指导方向。本文旨对上述规划文件及其中“绿色低碳交通”指标进行梳理,并对这些指标进行横向比较,以衡量各省市的努力及其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减排的雄心。

《利用科技和创新的力量促进低碳和韧性城市建设》

发展低碳和韧性城市是实现国家和地方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确保长期经济增长和改善生活质量。自2015年《巴黎协定》通过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诺向低碳经济转型。在东北亚地区,日本和韩国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承诺建设“生态文明”,碳排放在2030年之前达到峰值,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俄罗斯联邦计划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从2025年将化石燃料丰富的库页岛转变为碳中和开始。蒙古提高了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即通过国内努力,到2030年实现温室气体(GHG)排放比正常情况下减少22.7%,并在国际支持下将减排目标提高到27.2%。

《中日韩低碳城市发展比较研究》

本报告分析和比较了中国、日本和韩国的低碳城市政策和实践,目的是明确特定行业和城市的良好实践,这些实践可能对东北亚更广泛地区的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有指导意义。它对国家一级的主要碳减排政策和特定部门的行动进行评估,梳理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低碳城市政策设计和实施机制,并介绍15个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案例研究。该报告用于东北亚低碳城市平台(NEA-LCCP)的信息共享活动,并促进低碳发展和气候行动的区域合作。

《展望中国分布式光伏发展——以广东省为例》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定义,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指在用户所在场地或附近建设运行,以用户侧自发自用为主、多余电量上网且在配电网系统平衡调节为特征的光伏发电设施。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具有环保、灵活、小型和模块化等特点,可以就地生产就近满足特定用户的用电需求。相对于大型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可以协同供电,有效缓解局部地区电力供需紧张局面。作为一种新兴能源产业之一,分布式光伏发电加快能源消费者向能源产消者的角色转变,通过与其他新能源技术,以及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融合,加速电力供需系统涌现出新的模式和新的业态。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对中国发展分布式光伏的前景进行了分析,提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超越2度——国际城市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减排行动》

城市在全球经济低碳转型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建设“零碳城市”的探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资助下,本报告由绿色创新发展中心完成。该报告对全球88个提出“零碳”或者“近零碳”目标和规划的城市进行了研究,对其中26个城市的规划进行了深度文本分析,总结出在目标设定、减排手段、效果分析等方面呈现的规律。希望此研究能对中国城市在未来制定中长期低碳排放规划提供借鉴。

《“可持续能源和气候行动计划”编制指南》

该指南由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中德气候伙伴关系、中德城镇化伙伴关系项目、德国海德堡能源与环境研究所(ifeu)以及绿色创新发展中心(iGDP)共同编写,旨在向中国地方政府和决策者介绍德国近10-15年来编制气候行动计划方面的经验,此外还阐明德国经验与中国国情结合的方法,以利更好地制定符合中国地方城市的行动计划。

《实现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2020年5月14日,《实现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Towards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Chinese Cities)一文,在SAGE旗下的《城镇化》(Urbanization)期刊发表。该文介绍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指数(LOGIC)”,该指标体系旨在评估中国城市在低碳发展领域的表现并识别有待改进的领域。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指数(LOGIC)指标分值介于0到100之间,分数越高表明在指定时间段内城市绿色低碳增长表现越好。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

《农食系统与碳中和:中国农业和食物相关温室气体减排途径分析》 

要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我国远期碳中和目标,有必要从农食系统的视角对全流程全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摸底,通过梳理农食系统各环节现有减排行动,分析减排潜力,识别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和重点措施。为此,绿色创新发展中心(iGDP)的研究团队与合作伙伴一起撰写本报告,详细梳理中国目前已经制定的促进农食系统温室气体减排的政策,并对农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和减排潜力进行了量化分析。 

《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综述报告》

 随着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和路径已经逐渐清晰,推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将进一步助力中国更快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巴黎协定下全球2度温控目标的实现。iGDP基于EPS 模型,通过情景分析估算了非二温室气体排放趋势和减排潜力。尽管中国尚未发布控制非二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规划和目标,但是不同部门已经制定并实施了针对不同非二温室气体的减排措施。基于现有的政策基础,对标国际国内的减排实践,采取更有力的非二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可以带来更大的减排潜力。需要抓紧制定国家总体战略以及甲烷、氧化亚氮及含氟气体减量减排目标和行动。

《中国废物管理领域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现状与展望》

 中国对生活垃圾和市政污泥处理处置历来非常重视,但政策的主要关注点是环境污染防治,尽管其对相关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尤其是甲烷和氧化亚氮)减排起到一定的协同减排效应,但仍缺乏针对性。随着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来自生活垃圾和市政污泥处理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对气候带来的破坏效应在持续上升。在提出双碳目标后,中国将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这意味着城市需要在生活垃圾和市政污泥处理处置领域采取更多针对甲烷和氧化亚氮等非二温室气体减排的气候行动。 

《中国农业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进展与展望》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物消费量的上升,来自农业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仍将增加。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农业发展政策侧重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虽然基于粮食安全保障和环境污染治理的管控政策为农业减排带来协同效益,温室气体减排并不是农业政策清单中的优先项。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中国农业生产仍以小农类型为主。由于农田规模小,农业生产和经营均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缓慢。此外,农村务农人员中年轻人口减少、老龄化趋势严重,以及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等现状也为农业减排实践的规模化推广带来了挑战。iGDP分析发现:采取更多减排行动可以推动中国农业减排。尤其是非二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最大,2050年中国农业减排潜力前三分别是肠道发酵、畜禽粪污管理和水稻种植。

《中国煤矿甲烷减排观察与展望》

煤矿甲烷减排的关键挑战在于,其一超低浓度瓦斯减排标准确实。其二,超低浓度瓦斯开发利用技术经济性不足。其三,废弃煤矿亟待关注。iGDP建议,编制废弃矿井甲烷排放清单并加强统计与管控,加强矿后活动甲烷排放研究及管控,完善煤矿甲烷排放标准、加强监督管理,强化煤矿甲烷排放监测、报告和核证(MRV)制度 ,加强中国煤矿甲烷排放因子研究,深入推动低浓度瓦斯利用技术,完善激励政策,建立甲烷排放控制的投融资机制,开展煤矿甲烷减排自愿行动,此外甲烷减排是中美气候合作的关键领域应多加推动。 

畅想农业碳中和: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推动农业生产的系统性转型既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需求,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路径。报告认为:我国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挑战与机遇兼具,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或仍保持增长,但农业科技的推进有望实现对海外发达国家的弯道超车。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带来的挑战,农业生产亟需更加深刻和系统性的变革,并提供创新的综合性碳中和解决方案。农业的系统性转型应从节约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丰富食物供给来源、发展农业碳汇和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五个维度发力。碳信用市场未来有望发挥重要作用,助推多样化的农业减排技术实践。建议投资者关注农业领域颠覆性技术创新,或为下一代绿色革命投资机遇。

《甲烷减排:碳中和新焦点》 

我国是甲烷排放大国,尽管2030年前碳排放提前达峰的主要控排对象是二氧化碳。要实现 2060年前碳中和,甲烷减排将成为重点和难点之一,需提前采取行动。为此,本报告对全球和我国甲烷排放最新现状和减排行动进行了梳理,并重点分析了我国甲烷排放源的构成、变化趋势以及相关的减排政策和技术,识别了甲烷减排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在碳中和愿景下,强化甲烷减排行动的可能性和潜力,以及金融支持甲烷减排的潜力,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

《减少油气行业甲烷泄露监管路线图和工具包》中文版

根据IEA的“全球甲烷追踪2022”显示,在全球范围内,人类活动产生的甲烷排放量中约有40%来自能源部门。在中国,能源部门的排放量占全国排放量的近50%。世界各地的经验表明,利用成熟的技术和有效的政策可以大大减少这些排放。中国也已经承诺要制定甲烷行动计划,通过标准化和激励政策加强甲烷减排。为了支持政策制定者制定旨在减少化石燃料运营中的甲烷排放的新政策,2021年1月,IEA发布了《减少油气行业的甲烷泄漏:监管路线图和工具包》报告。该报告的中文版本由绿色创新发展中心(iGDP)翻译,并在2022年3月正式发布。 

《中国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实践指南——温室气体减排视角》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决策者摘要中明确指出,各国需控制二氧化碳以外的其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甲烷排放尤其重要。合理处理处置废弃物这一主要甲烷排放源,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和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指南》对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及市政污泥处理处置的经验进行了梳理总结,参照欧美的先进案例,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建议。

气候治理

《2021能源数据》

由绿色创新发展中心(iGDP)团队协助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的专家王庆一教授编写的《2021年能源数据》基于公开数据从能源与经济、能源供应、电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源消费、能源效率和节能、能源贸易、能源价格、能源科技及能源与环境等10个方面展现中国能源发展状况及成就。

《读懂中国2021NDC》

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前夕,中国正式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的新目标和新举措》和《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战略》(《长期战略》)。这份78页的2021年国家发展目标包含了中国2030年达到峰值和2060年实现中和的“双碳”目标,并提出了更详细、更全面的跨部门和分部门政策。本政策简报概述了中国的国家自主贡献。报告回顾了中国在国际气候行动中的参与情况,比较了中国2015年和2021年的国家自主贡献,并将中国的气候计划与中国更广泛的发展议程相结合。介绍了中国自提交2015年国家自主贡献以来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取得的进展。报告最后对情景分析进行了回顾,揭示了中国在实现双重碳排放目标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中国NDC进程展望2021:迈向全球碳中性的未来》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已毋庸置疑。依据《巴黎协定》框架及近年的气候谈判成果,各国应在2020年提交第二次更具雄心的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以下简称NDC),并在此之后每五年对气候行动做一次评估,对NDC做相应的更新。为跟进中国NDC进程,iGDP研究团队在2019年底发布了《中国NDC进程及展望2021:迈向全球碳中性的未来》报告;本报告是该报告的2021修订版。报告分析了《巴黎协定》达成以来,国际国内可持续发展大势,中国NDC的落实进程, 梳理“十三五”期间国内新出台的战略规划和政策;补充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提出之后,以及开启“十四五”以来新的战略方向,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中国NDC值得关注的内容调整,及其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 

《2020能源数据》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iGDP)协助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专家王庆一先生领衔编撰《2020能源数据》开篇综述中国70年经济和社会的沧桑剧变的成就和挑战,并用翔实的数据对能源、煤炭、电力70年的成就和挑战予以详细解析。

 《中国的碳中和机遇》

 本文探讨了中国强劲的经济与脱碳之间的关系。多年的卓越创新已经改变了清洁能源和其他清洁技术的经济学。对全球市场技术进步和趋势的最新数据和研究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更积极的脱碳政策带来了经济效益。这是中国的机遇。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已经达到并超过了成本竞争力门槛。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电网脱碳比继续依赖煤炭更便宜。加快脱碳步伐,更积极地向可再生能源过渡,不仅有希望建立一个更清洁、更便宜、更安全的能源系统。更积极的国内计划也将有利于提高出口竞争力。不断增长的经济机遇并不是中国加快脱碳步伐的唯一原因。当然,为子孙后代维持一个安全和适宜居住的气候是道义上的责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脱碳的共同利益具有巨大的价值,包括更高质量的发展、更多的蓝天、加强的能源安全以及更大的气候稳定性。

 《2019能源数据》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iGDP)协助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专家王庆一先生领衔编撰《2019能源数据》。

碳定价

《完善全国碳市场机制》

系列报告 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交易。能源创新政策与技术公司(EI)、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FS)和绿色创新发展中心(iGDP)于2022年4月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全国碳市场机制的系列报告,重点关注全国碳市场扩容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该系列研究包括三份报告:报告一《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助力中国气候目标的实现》,主要阐述了对完善全国碳市场体系设计的相关建议。报告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覆盖行业扩大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重点分析了全国碳市场扩容所面临的挑战并就应对方式进行了分析。报告三《中国与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则侧重关注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以及其对全国碳市场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碳边境调节机制:进展与前瞻》 

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亦称“碳关税”)的讨论由来已久,在不同国家被多次提及,但是迄今并未付诸实施。2021年上半年欧盟重拾碳边境调节机制,并积极推动相关立法,再次引发大家对碳关税的关注。绿色创新发展中心(iGDP)高级分析师陈美安博士和武汉大学谭秀杰副教授联合撰写的报告对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回顾,对其对我国主要产品贸易的潜在影响进行了分析,试图为我国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提出应对之策。 

《全国碳市场委托拍卖机制研究-技术报告》

 本报告是受能源基金会委托开展的“全国碳市场委托拍卖机制研究”的技术报告。配额分配方式是碳市场设计过程的核心机制,分配方法极大影响对减排行为的激励程度。该报告对全球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法的历史、现状、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详细分析了建议在中国采用的委托拍卖方式的可行路径。 

绿色带路和减煤

 《2022全球退煤进展追踪报告》 

本报告基于iGDP“宜减煤Farewell Coal”公众号2022年编发的86篇文章整合梳理而成,包括:14个欧美、亚太、非洲国家的退煤进展,10家金融机构的退煤行动,以及8份相关研究的主要发现,期待为曲折中前行的全球退煤进程提供一份忠实记录。 《全球退煤进展追踪报告》 iGDP项目团队基于“宜减煤”项目同名微信公众号撰写首份《全球退煤进展追踪报告》。本报告从国家地区和金融机构两大层面总结了自2020年以来全球的退煤进展:汇总了共22个欧美、亚太国家的退煤进展;介绍了20个银行、金融机构的退煤行动;编译了4项相关研究。这份报告旨在为关心“去煤炭投资”议题和零碳事业的各界人士提供前沿、全面、专业的信息参考。

生活方式

 《促进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策略:案例与建议》

本报告旨在对促进公众向绿色消费行为转变的理论及其路径进行梳理,结合理论框架对基于能源基金会支持的“促进个人绿色低碳消费整合信息平台项目”下收集到的八个实践案例进行剖析,从促进公众向绿色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和众多行动(包括传播倡导、社群构建等)中,提炼得以见效的普遍规律。以期为国内相关政策的制定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为促进绿色消费行为及生活方式在中国的普及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