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TP2024年会·平行论坛 | 建筑电气化

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

4月21日-22日,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GDTP)2024年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秘书处、北京市顺义区磐之石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承办。会议由两场主论坛和四场平行论坛组成。两天的会议中,来自国家级智库的专家以及内蒙古、山西、陕西、山东、安徽、浙江、上海、江西、广东等地伙伴机构的代表,围绕“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展开丰富的研讨和交流。

4月22日,以“建筑电气化”为主题的平行论坛顺利举办。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净零世界行动中心技术项目负责人周南女士、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吴彦廷先生、中国建研院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热泵与蓄能研究应用中心总工程师杨灵艳女士、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范宏武先生、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节能研究所绿色建筑研究室副主任黄志锋先生、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芬女士分别作主题发言,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项目高级项目主管赵言冰女士主持论坛活动。

主题发言

周南女士作《电网交互型高能效建筑国家路线图》主题发言。她指出电网交互型高效建筑通过改善外围结构、高能效用电设施替代、融合储能、储热以及智能化运营等技术使得建筑在需求响应的过程中韧性大为提高。她认为中国建筑电气化率提升潜力巨大,并从成本效益、能源节约贡献、减排效应等方面分析了电网交互高效建筑的可推广性。结合相关研究,她分享了美国房屋节能改造补贴计划、自愿改造计划等最佳实践案例,建议中国可通过试点探索相关实践经验,但要兼顾公正性。

吴彦廷先生在《双碳背景下中国城镇供热发展路径》的主题发言中指出城市能源碳中和的核心是电和热的零碳化,电力碳中和需要解决短期到中期的供需不平衡问题,供暖零碳化的路径需要正视季节性电力缺口、电供热的边际成本和碳排放等问题。他分享了芬兰、瑞典、德国、英国等国家以及美国纽约市的供暖低碳化发展路径,以及如何应用长输热技术、热电协同技术解决中国城镇供热空间、时间不匹配的挑战。

杨灵艳女士《京津冀地区热泵的推广经验和问题分析》为题作主题发言,她梳理了京津冀三地热泵供暖政策以及应用热泵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总结出农村“共建共管”空气源热泵供暖模式、浅层地热能农村智慧化供热模式、热泵分户供暖、集中管理模式等三种创新模式。她提出热泵供暖产品及系统实际制热性能参差不齐,需结合节能改造以系统性的方式提升热泵供暖性能,提升经济性,并且新的应用领域和场景有待拓展等问题。她建议加强行业监管体系建设,完善热泵标准规范建设,依托双碳政策体系持续推动应用。

范宏武先生作了《上海市建筑领域碳中和路径与对策》的主题发言,他对上海市建筑领域的碳排放现状作出分析以及发展预测,并提出了全面实施超低能耗或近零能耗建筑、加快研发综合能效10.0以上的高效供暖制冷空调技术、加快研发300lm/W高光效照明与可控制技术等九项技术措施以及加快制定统一的建筑领域碳排放核算体制机制、加快创建碳中和专项创新体系机制、加快培育建筑碳中和能力建设等五项政策建议,以推动未来建筑领域实现碳中和。

黄志锋先生在《广东省绿色低碳建筑关键技术》的主题发言中指出,广东省建筑领域碳排放量(施工+运行)占社会总排放量1/4,预测到2035年建筑能耗总量仍然处于上升趋势。他梳理了近年广东省出台的有关建筑领域低碳绿色发展的政策文件,根据政策的指引,未来广东省绿色建筑将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包括建成一批具有零碳特色的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技术试点,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进一步提升,在电气化率进一步提升的同时,节能改造大幅推进。

李芬女士分享了《从COP28带来的建筑领域新突破》,她从COP28现场观察到全球各地因地制宜的建筑脱碳技术,并通过现场互动的方式反思联合国采购与生产地污染问题的关系。在地方层面,她以深圳未来大厦作为案例讲解了建筑电气化、绿色社区实验室以及绿色科技体验基地等创新空间如何推动建筑脱碳的实践经验。最后,她通过自身的行为减排实践出发,分享了建筑区域场景和应用如何推动公众行为减排。

圆桌对话

主题发言嘉宾在圆桌讨论环节探讨了如何利用“十五五”谋划阶段的契机推动建筑领域碳减排,长三角地区能量密度需求较高的建筑类型(如宾馆、酒店)的供热低碳替代方案以及强推光伏应用过程中面临的产品维护、迭代更新等问题,范宏武先生对此分别作出回应。

首先,他认为出台法律和标准对建筑领域脱碳能起到直接作用,以经济杠杆推动难度很大;要通过科学测算推动公众理性选择环境、健康友好的采暖措施;电价的经济性也需要政策加持。宾馆、酒店的供热集中在热水,目前政策的实施细则里会对不合理的光伏系统推广问题有所纠偏,在这类应用场景中热泵的不稳定性会降低很多,可以尝试应用风冷热泵,碳能光伏一体化的方式在经济性、节能型和降碳性等方面表现会更好。对于光伏产品的质量、维修问题,上海曾针对居住建筑出台政策。公共建筑需要通过详细测算规避电价惩罚性的问题,可以通过签署能源管理合同让能源公司提供维修维护。

(专家观点根据发言录音整理,未经专家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