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思汇·精彩回顾|畜禽低碳养殖的创新路径与挑战
2024年10月19日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

2024年11月12日,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主办的“畜禽低碳养殖的创新路径与挑战”线上讨论会圆满结束。此次会议邀请了内蒙古西珠穆沁旗牧区信息服务中心主任巴雅图尔、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副研究员董利锋、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畜牧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董楠娅做主题发言,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分析师、农食与非二项目协调员朱彤昕担任主持人。

畜禽养殖业是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和甲烷的主要来源,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显著影响。随着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调整及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公众对于肉蛋奶的需求和消费持续增加,这些都为畜禽养殖业的低碳转型带来新的挑战。

日前,COP29在阿塞拜疆巴库开幕。世界银行行长阿贾伊·班加(Ajay Banga)在甲烷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峰会上宣布,将为应对甲烷、氧化亚氮等气候超级污染物提供新的资金。世界银行正通过40多个项目支持各国扩大甲烷减排规模,畜牧业是其中的重点领域之一。

此次讨论会也是iGDP联合多家伙伴机构发起的“中国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实践者联盟(GAAP)”开展的第四次活动,旨在分享中国地方畜禽低碳养殖的实践案例,探索中国农业减排与低碳转型的创新路径,交流应对挑战的经验与思路。

01 专家观点集锦

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畜牧碳中和研究院的院长董楠娅

生猪产业温室气体减排需要“绿色溢价”

董楠娅从温室气体减排的背景情况、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减排策略以及现实情况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她指出,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上涨,其中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排放的14%,主要包括CO2、N2O和CH4三类温室气体。畜牧业排放占到我国农业排放比重的46%,主要来源包括反刍动物肠道发酵以及粪便处理等。在全球视角下,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增长迅速,畜牧业的排放结构存在一定差异。从温室气体排放的环节来看,生猪养殖业产业链的上游——饲料的种植和加工的排放占比最高,其次是粪便管理,排放气体主要是氧化亚氮。

董楠娅分享了畜牧业的减排策略,包括从提高饲料质量、优化饲料种类、调节饲料营养成分来减少反刍动物肠胃发酵,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次,粪便管理减排可以从粪便的干湿分离、高质化的沼气利用以及综合利用粪肥粪渣等技术着手。她也提到,从兼顾粮食安全和减排固碳的角度考虑,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全产业链减排、提供更多种养循环模式的政策支持和试点示范、完善核算标准和监测台账以及大数据智能化系统、全产业链的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等都能有助于挖掘不同环节的减排空间。

在具体的实践案例方面,董楠娅介绍了移动猪舍和楼房养猪两个案例。移动猪舍适用于100头的小规模养殖,特点是占地小且可移动,可利用地源性饲料,搭载粪污生物发酵以及数字化管控等技术,可进一步减少养殖过程中的碳排放。楼房养猪适用于中型养殖,楼房养猪结合干湿分离的粪污处理方式,液体部分进行厌氧发酵,固体经处理后可用作有机肥料。大型养殖场的沼气经过技术处理可实现高附加值利用,如提纯后替代天然气,或通过制甲醇或者天然气制氢实现高质化利用。

从案例出发,董楠娅强调绿色溢价的重要性,认为其是匹配技术实现减排的关键因素。她分析了小、中、大型养殖场在减排过程中面临的特征和困难,如小型养殖场的运输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以及大型养殖场在国际碳减排市场萎缩和高附加值利用成本高的问题。她提出,可以通过生产氛围、消费引导、工具平台、资金渠道和市场机制等方面的改进来促进减排,包括政府采购、技能培训、碳足迹体系等措施,以提高行业和消费者对绿色溢价农产品的接受度。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牧区信息服务中心主任巴雅尔图

内蒙古牧区传统养殖与现代化养殖模式的比较

巴雅尔图介绍了内蒙古牧区的畜牧业传统养殖方式方法和现代养牧情况。他谈到,乌珠穆沁部落是世世代代以草原放牧为生的少数民族,已经建立了人、畜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他介绍,五畜指的是马、骆驼、牛、绵羊、山羊;五畜是牧民的命根子,草原是五畜的命根子,牲畜与草原的生态平衡息息相关。游牧方式和特征主要体现在四季游牧和敖特尔游牧,这种不断迁移和流动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避开自然灾害,保护水草和生态植被。游牧文明的价值在于它传递了遵循自然、持续发展、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他指出,内蒙古牧区养殖模式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是复合型的。内蒙古的12个盟市,103个旗县,其中包括纯旗县和半农半牧旗县。“双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原由的草原共享共用共管的原则,导致了草原生态脆弱现象,出现拉网围栏、重复踩踏等现象,“五畜”难以共生并失去平衡。牧民不能随水草迁徙,牧民生活生产方式与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由于畜产品精细化加工落后,造成牧区的模式单户模式供给与大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等问题。

巴雅尔图认为,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恢复草场。他们推行合作社的经营方式,修正单户经营方法,将其转变为合作互助经营生产生活方式,恢复季节性轮牧机制,实行资源整合,并通过互助发展、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的方式,扶持贫困户,提高牧户自力更生能力,减少牧户风险,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副研究员董利锋

奶牛牧场的低碳评价体系建构

董利锋介绍了中国牛奶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奶牛单产提高以及养殖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中国的牛奶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奶牛单产和生产素质得到提升,中小户比例降低。尽管规模化养殖程度高,但在饲料原料生产、养殖环节和乳品加工等过程中存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另一方面,行业缺乏低碳减排评价体系。尽管许多企业在奶牛养殖过程中采取了低碳减排措施,但缺乏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体系,导致这些努力无法得到准确体现。

从2022年和2023年开始,中国节能协会、民航协会等相关部门发布了一些团体标准,如零碳工厂评价规范和双碳机场评价。这些标准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的低碳评价提供了技术规范,包括适用范围、基本要求、评价原则、程序、方法和报告等。

董利锋介绍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参考了零碳工厂、绿色工厂、双碳机场等体系,包括一级指标(管理制度、碳减排和抵消行动、减排绩效和产品)、二级指标(细化一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评价采用打分方法,根据指标类型和权重赋值,并分为五级低碳程度。

目前,一些养殖企业正在开展试点,显示出具有完备的碳排放管理制度和积极有效的行动。评价体系旨在推动牧场层面的整体减排,而不仅仅是单一环节。董利锋指出,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不断推进更细致和具体的减排措施,以应对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要求。

02 圆桌讨论与互动

朱彤昕:请问移动猪舍的投资成本大概是多少?其原料是否仅为猪粪,还是需要添加其他物质?粪便处理之后的产出物是什么?采用移动猪舍的模式后,预计能够实现多少减排量?

董楠娅:移动猪舍的基础修建成本,包括地基、保温、装配饰等,大约是10万元人民币。这个成本不包括饲料、疫病防控、大数据智能化等其他费用。由于项目还在建设期,最终的总成本尚未核算完成。 移动猪舍的原料仅为猪粪,粪便采用厌氧发酵,暂时不添加任何其他物质。厌氧发酵后的粪便将被用作农田的肥料,这种粪肥可以作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 按照国家发改委自愿减排量的方法学,对于参与禽畜粪污减排的项目而言,每头猪平均减排0.5-0.8吨二氧化碳。对于一个能养100头猪的移动猪舍,年减排量大约在1000吨左右。这个减排量是根据重庆自愿减排市场的减排价格来测算的,一年的收益大约为4万元人民币。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减排量是基于当前的方法学和基准线情景设定的,新的方法学出台后可能会有所变化。

朱彤昕:请问合作社会向牧民提供有助于减排的饲料吗?

巴雅尔图:我们的饲料主要是本土的“干草+”方式,即在干草中补充牛羊所需的一些营养素,以此来减少反刍动物消化过程中产生的甲烷。这也是将来“牧草银行”的工作之一,为牧民提供营养、价格都适宜的草料。因为现在科技性的颗粒饲料价格很贵,而且这两年牛羊肉的市场价格一直在下滑,牧民会对草料的成本进行比较和控制。所以我们正在探索用本地的干草、秸秆加上牛羊所需的一些营养元素做成混合饲料,以此来帮助牛羊更好的消化,减少反刍带来的甲烷排放。

朱彤昕:在低碳牧场的评价体系中,涉及的主体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企业。请问产业链的这些企业应该如何配合,才能让提升低碳牧场的评价的有效性?

董利锋:该评价体系主要针对牧场范围内发生的碳排放,像饲料种植过程中的碳排放是不被计算在内的。此外,很多定性和定量的指标并没有对某一个特定的范围作出严格规定,而是在一些评价规范里面会提到碳的核算、核查、相关报告及产品上的碳足迹等。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不同的指标类型也会赋予不同的权重,旨在通过多方的努力来推动低碳牧场实现减排。

朱彤昕:在“零碳猪肉”等标签下的减排实践中,存在哪些挑战?未来的前景如何?

董楠娅:目前存在的挑战包括:第一,方法学缺失:目前缺乏针对小规模农户养殖的减排量适用方法学。第二,量化难度高:因为缺失基础的监测、台账和数据支持,所以小规模养殖的量化减排固碳的效能存在难度。第三,“绿色溢价”是否能够被广泛接受,特别是在猪肉价格已经较高的情况下,还是一个未知数。第四,政策和标准不完善:国家层面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尚在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标准,这可能会影响“零碳猪肉”等标签的推广和实施。第五,品牌建设处于初期:虽然“零碳猪肉”等标签有助于提升品牌价值,但是品牌建设所需的时间和资源对于小规模农户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尽管在实践中存在一些挑战,但是随着政策、市场和技术的发展,未来“零碳猪肉”等标签的减排实践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本期好思汇聚焦畜禽养殖业的低碳发展路径,专家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宝贵的案例经验和见解。然而,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畜禽养殖行业需要更快、更广泛地作出调整,这需要更多专业支持和政策激励,以加速畜牧养殖业的减排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