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研究院简介
团队成员
年报
合作伙伴
招募和实习
联系我们
工作领域
能源转型
绿色经济
气候战略
可持续城市
策略传播
项目
气候和能源长期战略研究
省市气候行动
达峰和碳中和规划
清洁能源金融
煤炭区域公平转型
碳定价机制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
食物与气候
绿色制冷
零废弃城市
促进个人绿色低碳消费行为整合信息平台
伙伴关系
iGDP SL
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
分析工具
能源政策模型
零碳录
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指数
观点
报告
对话2049
新闻中心
会议活动
媒体报道
English
Menu
关于我们
研究院简介
团队成员
年报
合作伙伴
招募和实习
联系我们
工作领域
能源转型
绿色经济
气候战略
可持续城市
策略传播
项目
气候和能源长期战略研究
省市气候行动
达峰和碳中和规划
清洁能源金融
煤炭区域公平转型
碳定价机制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
食物与气候
绿色制冷
零废弃城市
促进个人绿色低碳消费行为整合信息平台
伙伴关系
iGDP SL
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
分析工具
能源政策模型
零碳录
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指数
观点
报告
对话2049
新闻中心
会议活动
媒体报道
English
专家观点
2023年3月24–25
日
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2023年度研讨会
周大地:能源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能源系统低碳转型
邹骥:地方经济的新增长故事
谭显春:气候投融资试点成效评估探究及政策保障
田智宇:地区工业低碳转型的难点与趋势
马爱民:构建以全国碳市场为主体、多种形式互为补充的碳市场体系
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展与展望
广东省新征程:把“双碳”行动融入绿色高质量发展
海南:争当“双碳”工作优等生的思考
山东省双碳战略实施经验
山西省“双碳”战略实践
天津绿色低碳转型的现状及趋势
浙江省双碳实践与创新
关于开展碳排放总量控制的几点认识
双碳目标的法律体系建设
圆桌讨论:地方双碳战略实施的重点与难点
滕飞:未来我国甲烷排放的情景及减排潜力的研究
鄱阳湖流域水稻种植适应气候变化研究与实践
以农废中心引领农村低碳发展
农食系统与碳中和:中国农业与食物温室气体排放
2020
年10月30日
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2020年度研讨会
周大地:零碳能源的转型情景
马爱民 | 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
赵黛青:粤港澳大湾区“十四五”碳达峰愿景和目标研究
滕飞:对非二温室气体管控需加强
王雪梅:广东规划“十四五”碳目标的挑战与机遇
陈明扬:四川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及“十四五”思路
邬乐雅:面向零碳建设的海南“十四五”规划
陈操操:北京市深度减排路径选择
2020年10月9
日
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提升省市碳达峰雄心”网络研讨会
何建坤:提升和强化省市和地区实现碳达峰的雄心、目标和措施
深圳:蓝天与低碳双达 环境与经济双赢
青岛:碳减排与空气污染治理协同控制
武汉:疫情后的碳排放达峰新形势及对策
2020
年8月27日
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气候变化与提升中国城市韧性”网络研讨会
吴绍洪:气候变化在我国的主要影响与适应措施
江文胜:《青岛市适应气候变化规划》编制思考
雷晓玲: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发展策略
2020年7月2日
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绿色低碳 全面小康”低碳日网络研讨会
何建坤:疫情之下坚持绿色转型战略定力的道与术
傅莎:围绕自然资本谱写新的增长故事
项定先:武汉市低碳扶贫工作实践
刘强:重庆市气候投融资规划
张希良:绿色低碳复苏与“十四五”规划
2019年1月19日
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2019年度研讨会
刘燕华:面向2030年的绿色低碳中国建设,以国家利益为准则
邹骥:推进中国绿色低碳转型需要研究的重大战略和政策问题
潘家华:以批判视角看气候变化经济学和低碳发展
何建坤: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五周年回顾与展望
蒋莉萍:能源转型与电力发展相关问题探讨
王仲颖:电力绿色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利器
研究院简介
工作领域
分析工具
会议活动
报告
联系我们
EN
Menu
研究院简介
工作领域
分析工具
会议活动
报告
联系我们
EN
Weibo
Twitter
Weixin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