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2049”是iGDP官方微信公众号,致力于追踪和分享国内外绿色低碳政策的发展。特别是,iGDP的研究成果将第一时间在此公众号发布。
近年来,废旧塑料和废旧纺织品的回收与再利用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该行业面临回收率低、处理技术滞后和产业链不完善等挑战。当前,我国已经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废旧塑料和纺织品的循环利用,力求到2030年建立更为完善的回收体系。
在此背景下,化学法和酶解法循环再生技术正成为推动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技术,能够在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实现高效的废旧塑料和纺织品的再利用,代表了纺织和塑料行业的新质生产力,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2024年10月31日上午,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 (iGDP) 与江西省碳中和研究中心、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开展的“江西省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中期汇报研讨会暨江西省农业甲烷排放现状及减排路径探讨智库沙龙”在江西省南昌市顺利召开。
“像20年前的中国”——这大概是许多人对越南的初始印象,就像是中国的一个历史镜像。人们似乎习惯用这种“时间线”去对比如今的东南亚国家与往昔的中国。然而,如果真的踏上这片土地,观察当地复杂多样的特征之后,会发现越南的经济发展远非简单的历史类比所能概括,这种类比忽视了一个国家独特的发展路径。
在COP29的“粮食、农业和水”主题日上发布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揭示了一个严峻现实:全球最大的两个气候基金——全球环境基金(GEF)和绿色气候基金(GCF)——未能有效地将资金投向基层农民组织,而这些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本应发挥关键性作用。
目前,包括中国、欧盟、美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和地区都在通过出台减排政策和推进国际合作等形式,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为此,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推出“全球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进展追踪专栏”,该专栏将于每月末定期更新,收集并简述当月国际上关于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政策、合作与相关报告,以期了解其他国家的减排进展与趋势,助力我国推进非二温室气体减排工作。
今天发布本系列的第二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 (COP29) 刚刚帷幕,为了更好地支持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 (iGDP) 在COP29大会期间发布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内容涵盖国家与地方层面的碳中和路径,中国可再生电力发展潜力,以及甲烷、氧化亚氮和含氟气体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减排努力与未来展望。通过这一系列研究,iGDP希望推动各方更深入地理解减排挑战,探索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具体路径,助力全球气候行动的深化与落实。
以下是近期报告的整合回顾:
不出所料,COP又在“加时赛”中落下帷幕。
当地时间11月24日清晨5点31分,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COP29) 主席、阿塞拜疆生态与自然资源部部长穆赫塔尔·巴巴耶夫终于敲响标志本届大会结束的小锤。
气候危机本质上是一场健康危机,气候风险会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巨大影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COP29气候变化特别报告》,极端天气事件、破纪录的异常气温、风暴和洪水正在破坏卫生系统、供水和卫生基础设施以及供应链,这不仅助长传染病的爆发,还导致了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如何通过具体的气候行动来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可以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4年11月21日,在第二十九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期间,“汇聚新力量,共促气候行动”联合国官方边会在巴库成功举办。本次边会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简称:中国民促会)、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简称:中促会)以及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主办。会议汇聚了来自国际组织、智库和国内社会组织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将儿童视角纳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村发展、绿色金融和企业社会责任等关键领域,并初步讨论了将传统组织纳入气候治理格局、吸引新力量的推进策略。
COP29已接近尾声,但是气候资金这一核心议题的谈判进展仍不明朗,这让各界对本届COP的另一项议题——国家自主贡献(NDCs)的讨论成果增加了不少期待。
在上一期的《食气时代》中,我们探讨了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最新发布的《2024年农业突破议程报告》。该报告聚焦于农食系统中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化肥和畜牧业,并概述了四项具有潜力的技术解决方案:甲烷抑制剂、低甲烷排放饲料、绿色氨和精准养分管理(SSNM)技术。本文将进一步详细介绍这些技术。
提及气候变化,青少年是其中的关键群体。
11月11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的开幕式上,阿塞拜疆政府签署了《儿童、青年与气候行动宣言》,承诺将儿童置于气候政策的中心地位。本次大会特意将11月18日设为人类发展/儿童和青年/健康/教育主题日。在COP29的现场,我们看到青少年的身影活跃在各个场馆,展现出青少年推动气候行动的力量。
实现国家气候目标,地方行动是关键一步。然而,由于各地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地方在实施气候行动的过程中常常面临不同的挑战。在COP29这个汇聚了全球各方的大会上,地方行动已成为重要议题,不断引发着各国代表的广泛讨论。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长期关注非二氧化碳气体减排进程,并将在COP29期间陆续发布NDC系列下的甲烷、氧化亚氮和含氟气体减排简报,以促进各方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交流合作。
11月19日,iGDP正式发布《中国含氟温室气体减排努力和前景展望》。本简报梳理了欧盟、日本针对F-Gases的减排政策、国际上的合作进展,以及我国涉及含氟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政策行动;并介绍了国内关于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的重要减排技术、挑战与企业层面的减排实践,并对我国含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提出展望。
2024年11月12日,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主办的“畜禽低碳养殖的创新路径与挑战”线上讨论会圆满结束。此次会议邀请了内蒙古西珠穆沁旗牧区信息服务中心主任巴雅图尔、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副研究员董利锋、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畜牧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董楠娅做主题发言,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分析师、农食与非二项目协调员朱彤昕担任主持人。
COP29会程已过半,各国对于未来COP主办权的讨论也在升温,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议题的交流,反映出各国在气候行动中的不同侧重。澳大利亚是COP31主办国的主要竞争者,目前该国已经立法通过了2050年净零排放承诺,并针对215个主要排放设施提出具体减排计划。然而,澳大利亚作为“全球甲烷承诺(Global Methane Pledge)”的成员国之一,尚未提出甲烷减排目标。根据澳大利亚的研究机构预测,2030年前澳大利亚的甲烷排放并不会有显著下降。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供应基地,其绿色低碳转型对国家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转型金融是聚焦于推动传统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金融活动,是支持山西省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金融工具。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联合山西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山西省工信厅等八个部门印发了《山西省焦化、有色行业转型金融支持目录(试行)》,多笔转型金融业务逐渐落地。未来,山西省转型金融发展潜力巨大。
COP29会程过半,此次大会的讨论焦点集中于NCQG和碳市场机制(Article 6)上。碳市场是通过市场手段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期“巴库速递”我们重点关注COP29中关于碳市场机制的谈判进程。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关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长期跟进国内外绿色低碳发展实践和能源转型等议题,持续发布研究报告,与多方合作推动绿色低碳议题的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沟通。
11月15日,iGDP正式发布《加快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 助力全球三倍装机目标的实现》报告,梳理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进展,并深入分析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潜力。报告中指出,尽管全球层面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在过去五年迅速增长,但离三倍装机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各国在可再生发展的政策目标和行动仍需加强。
农业部门是全球温室气体(GHG)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占全球排放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最新发布的《2024年农业突破议程报告》作为《突破议程报告》系列中首个专注于农业食品系统的独立报告,强调了农业在减排方面的关键作用,这对于实现《巴黎协定》中提出的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C至2°C以内的目标至关重要。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长期关注非二氧化碳气体减排进程,并将在COP29期间陆续发布甲烷、氧化亚氮和含氟气体减排简报,以促进各方在减排超级污染物方面的交流合作。
11月14日,iGDP正式发布《中国氧化亚氮减排努力和前景展望》。报告提到,我国的N2O排放主要来自农业和工业部门。基于我国发布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历史数据, 我国N2O排放在2014-2018年间趋于平缓,但研究显示,在没有更多政策干预的情况下,2050年我国N2O排放将达到6.2-7.9亿吨CO2e。
本份简报梳理了全球主要国家针对N2O的减排政策和国际合作进展,以及我国主要“双碳”政策中涉及N2O减排的行动,并分析了农业和工业两大重点领域的N2O减排技术与挑战。最后,本份简报介绍了我国企业层面的N2O减排实践,并对我国和全球范围内N2O减排行动提出展望。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正成为本届COP29的一大关注热点。
提及全球气候行动,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二氧化碳。然而,包括甲烷、氧化亚氮和含氟温室气体在内的超级污染物,尽管其排放总量小于二氧化碳,但是它们对全球升温的贡献却接近一半。近年来,全球多地出现破纪录高温,加速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的行动更是刻不容缓。
11月11日,COP29大会开幕日当天,“可持续发展中的女性力量”主题边会于大会蓝区中国角正式举办。本次边会由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中华环保联合会联合主办,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北京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联合承办。
11月11日,COP29正式开幕。按照议程,大会开幕式上本应通过全会的议题安排,然而开幕式仅进行至前半场时就意外宣布休会,直到当地时间晚上八点才重新开始,给本届大会一开始就带来不确定性。
11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正式开幕。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观察员组织,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派出的小分队已经正式抵达会场,并在第一时间带回来自现场一线的观察见闻。在今天的“巴库速递”栏目中,iGDP邀您一起直击COP29大会现场。
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观察员组织,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今年将继续跟踪COP29大会进程。大会期间,iGDP将以联合主办、参与协办、圆桌发言等形式,参与多场边会活动,分享 iGDP 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观察见解。我们还将在大会期间发布一系列政策简报,密切跟踪重点议题的谈判进展,通过“巴库速递”专题栏目带回来自现场一线的所见所闻,并同步更新在iGDP特别推出的COP29专题网站页面中,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COP29将成为影响全球气候行动走向的重要时刻,众多关键议题的讨论和决策将对全球气候未来产生深远影响。iGDP将持续跟进COP29的最新进展,并及时解读最新动态以及行动背后的深远影响。下一期内容,我们将介绍iGDP在COP29中的具体活动安排,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丹麦是否将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碳税政策先锋,还是仅仅再次证明了它挑战现状的独特意愿?作为欧洲养猪大国,丹麦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上展现了其挑战现状的决心。
2024年10月29-30日,韩国2024年碳中和国际大会在韩国忠清南道举办,此次大会由忠清南道政府与国际非政府组织Climate Group联合主办,主题为“加速气候行动:地方气候领导力和全球伙伴关系”,旨在促进全球碳中和政府间合作。本次活动聚集了来自15个国家的1500多名碳中和领域的专家学者,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分析师朱彤昕受邀出席此次大会并做主题发言。
2024年10月22日,由ECP中美能源合作项目与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共同主办的绿电绿证&碳交易国际互认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此次会议以“AI&RE协同助力绿色能源电力发展”为主题,邀请众多专家、企业代表和行业伙伴共同探讨绿电、绿证国际互认以及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并从人工智能(AI)与可再生能源(RE)的角度,探讨二者如何发挥协同作用,从而推动绿色能源电力系统的持续优化。
目前,包括中国、欧盟、美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和地区都在通过出台减排政策和推进国际合作等形式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为此,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推出“全球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进展追踪专栏”,该专栏将于每月末定期更新,收集并简述当月国际上关于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政策、合作与相关报告,以期了解其他国家的减排进展与趋势,助力我国推进非二温室气体减排工作。
以下是本系列栏目的第一篇,我们追踪了2024年8月至10月期间,全球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进程中的最新动态。
水果和蔬菜产业正面临土地和水资源的日益稀缺,其对蓝水(见注释)的需求和碳排放量远超谷物和根茎作物。考虑到水果蔬菜极易变质的特性,资源的高效利用、供应链的简化以及食物损耗和浪费的最小化对于维持该产业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显示,全球水果和蔬菜损耗率高达33%,而在发展中和新兴市场,更是有超过一半的水果和蔬菜由于损耗未能到达消费者手中。
10月15日,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联合世界经济论坛共同发布《黑碳减排:快速行动计划白皮书》。本报告重点关注巴西、中国、印度、尼日利亚和美国这五个主要国家,分析了这些国家在黑碳减排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和行动计划。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持续上升,旨在减少甲烷排放的饲料添加剂正日益受到关注。这些添加剂通过降低反刍动物消化过程中产生的甲烷量,有助于减少农业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整体贡献。尽管在过去十年中,该领域的投资总额仅为2.33亿美元多一点,但目前有150多个国家已经承诺到2030年显著减少甲烷排放,众多企业也承诺在相同时间内减少其范围三排放,这使得对甲烷减排解决方案的需求日益增长。
随着全球高温酷热天气愈发持久和频繁,制冷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愈加突出。制冷在提供适宜室内温度、保障食品药品低温供应链的同时,也带来了因制冷过程消耗化石能源及制冷剂泄露所引发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问题。
2024年10月8日,第四届国际低碳城市论坛在日本北九州召开,本次论坛由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日本北九州市政府和韩国仁川广域市政府主办,由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IGES)、仁川研究院、绿色气候基金(GCF)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九州中心协办,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作为论坛合作伙伴受邀出席
研究表明,奶牛在农场土壤中的固碳能力被低估了。土壤协会交流中心(Soil Association Exchange) 研究发现,与单一种植耕地作物的农场相比,种养结合模式下的农场土壤能够多储存约三分之一的碳,这主要得益于畜禽粪便的贡献。
2024年10月11日,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主办的“农业减排与自愿碳市场”线上讨论会圆满结束。此次会议邀请了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副研究员王斌、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执行主任左智和全球气候变化智库阿德尔菲咨询公司高级经理陈志斌发言,并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高级项目总监/高级分析师陈美安担任主持人,会议最后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董事莫争春博士进行总结发言。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家庭、工作场所及供应链的制冷需求正日益增长,特别是在那些已经深受极端高温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据估计,全球每年因高温死亡的人数接近50万,这一数字凸显了提高制冷设施普及率的紧迫性。无论是为了提升舒适度还是为了保存易腐物品,确保人们能够获得制冷服务对于提高生产力、确保农产品在变质前能够运抵市场、以及医疗保健系统能够提供关键疫苗等方面至关重要。
人们正在经历又一个酷热的夏天。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增加了高温热浪的发生概率,也使城市热岛效应更加显著。叠加效应对人类健康、农业、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热岛效应,是各国及城市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作为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对全球变暖的贡献不容小觑。在此背景下,iGDP非二与农食项目分析师朱彤昕与助理分析师马越撰写此文,深入探讨了甲烷的增温潜势,审视甲烷排放对环境、公共健康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并提出潜在的解决方案。
在全球范围内,农食系统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高达30%,涉及土地利用、畜禽养殖、化肥使用、食品加工与包装、运输及食品浪费等多个环节。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日益加深,食品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减排压力。
9月20-22日,“节能一夏”气候友好生活科普周在绿色建筑新标杆汇京双子座大厦圆满举办。本次活动以低碳生活为主题,融合本土青少年的低碳艺术作品展览和丰富的体验活动,以艺术触发低碳生活灵感,促进公众积极采取低碳生活习惯,共同创造永续未来。现场吸引了众多白领、青少年参与,一起快乐探索低碳生活的无限可能。
气候变化正在给全球农食系统带来严峻挑战,它不仅影响着田间地头的粮食生产,还增加了整个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近日,Institute for Agriculture & Trade Policy (IATP)发布的报告《粮食进口依赖国和主要粮食生产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分析了玉米、水稻、小麦这三大主粮作物在气候变化下的生产和贸易流动变化,总结了由此产生的粮食安全危机,并为建立更具韧性的农食系统提出了5点建议。
我国政府近年来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传统产业的节能减碳技术发展提供方向指导。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联合业内专家与合作伙伴推出“绿色新质生产力评述专栏”,旨在系统梳理与国家战略紧密联系的低碳技术,对其进行简述并介绍其在传统产业的应用进展,以期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更广泛应用,也欢迎业内专业人士踊跃投稿。
今天发布本系列的第二篇:
水稻是老挝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0%,全国70%以上的居民种植水稻。除了水稻等粮食作物之外,蔬菜种植、畜牧业和渔业也是老挝食物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老挝的畜牧业规模较小、商品化程度有限,渔业活动通常也是季节性的。因此老挝政府在多项政策中提出促进可持续、生态的农业生产实践,包括种养结合、农业生态景观管理、环境友好的草害和虫害防治等。近日,由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发布的一份案例报告《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引入稻田养鱼:政策参与》,详细介绍了老挝阿速坡省(Attapeu)的农户推行稻鱼共生的有利因素、面临的挑战,以及进一步推广所需的相关支持。
中国甲烷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如果政策得当、补贴到位,中国能克服在获取和利用煤矿甲烷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和技术难题。
近年来,因一些国家未能履行《巴黎协定》下的减排承诺,气候领域开始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努力转移到非二氧化碳气体上。甲烷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环境污染物。
中国已加入减少甲烷的全球行动中,但正如俗话所说,细节决定成败。
2024年7月6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共同举办了“欧盟对华电动车反补贴调查下的中欧绿色伙伴关系建设”研讨会。会议邀请来自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澎湃新闻、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院、上海社科院、南京工业大学、龙洲经讯研究所、亚太运输资产保护协会(TAPA)等机构的环境科学、气候治理、产业经济、国际关系、新能源汽车行业等领域专家对欧盟关税政策及其影响进行深度剖析,探讨中欧绿色伙伴关系发展趋势。会议得到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世博管理局的大力支持。
2024年9月5日,在中非合作论坛举办期间,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主办,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支持的“携手共促非洲能源转型”中非社会组织交流会在京成功召开。
2023年成为史上最热年份,全球多地遭受极端高温,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iGDP主任、联合创始人胡敏女士以及高级分析师洪佳玲女士共同撰写文章,提出应制定城市中长期《夏季高温应对方案》。文章首发于澎湃新闻。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据中心耗电量快速增加,对我国电力系统低碳转型带来了新的挑战。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费主要来源于IT设备以及制冷系统的电耗。根据部分研究机构的估算,目前数据中心用电量占比约占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的2-3%;到2035年很可能达到4%以上。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00多个国家进行了深入的农业食品系统调研,并发布了《新型农食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系列报告。报告指出,以创新为驱动力,以小规模农户为核心,实现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合作,是应对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不平等等全球性挑战的有效途径。当前,技术创新的浪潮正为传统农业和粮食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卫星遥感以及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正推动着新型农食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全球农食系统提供了实现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机遇。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于2024年8月19至20日在山东烟台成功组织了“气候行动模型能力提升班”系列培训的首期活动。本系列活动旨在加强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内交流与合作,提升量化模型工具应用方面的能力,助力省市级地区科学气候决策。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张,退役动力电池的数量逐年攀升,如何实现高值化循环利用,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为推动广东新能源车退役资源再循环利用,退役动力电池高值化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协助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联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广东省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于 7 月 19 日举办“新能源车退役资源再循环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共12位专家代表共同探讨研究新能源车退役后资源再利用情况,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的技术创新、政策法规、市场发展、产业链协同等热点问题,汇聚各方智慧,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7月26日下午,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受邀参与由太原市生态环境局主办,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绿色低碳转型山西合作平台、山西电力行业专家委员会低碳技术专委会协办的“重点控排行业企业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会”。60余位电力热力、水泥、钢铁、冶铸等行业代表和“双碳”领域相关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提升企业参与碳市场能力水平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2024年7月24日-7月26日,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与江西省科学院能源所的研究员们一道,开展了江西省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调研工作。作为国家水稻种植和生猪养殖大省,江西在农业部门实现减排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当地稻作和养猪业的减排情况成为了本次调研的重点行程之一。在调研过程中,工作组成员们也观察到了许多积极的减排实践。
灌溉对于食物系统的转型至关重要,有助于维护粮食安全、缓解气候变化、推进减贫等。随着当前水资源稀缺问题日益显著,如何推动实现可持续灌溉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宣传可持续灌溉的过程中,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总会被忽略,即小农户往往需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才能获得农作物种植所需的灌溉用水。针对此,Anton Urfels等研究人员在近期发表的文章《小农农业可持续灌溉经济学:对粮食安全和气候行动的影响》中,详细总结了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小农户取水灌溉情况,并指明了应对此类经济挑战所需要关注的三个重点领域。
国家能源局2024年7月发布的《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将绿氨掺烧作为煤电低碳化改造的技术方案之一,要求“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富余电力,通过电解水制绿氢并合成绿氨,实施燃煤机组掺烧绿氨发电,替代部分燃煤。改造建设后煤电机组应具备掺烧10%以上绿氨能力,燃煤消耗和碳排放水平显著降低。”
今年5月,iGDP发布《中国低浓度煤矿瓦斯减排良好实践分析报告》,提出建议将技术成熟的针对包括乏风瓦斯在内的低浓度瓦斯利用的方法学纳入自愿碳减排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促进减排。
2024年6月27日,以“气候变化中美在行动”为主题的鼓岭茶话会在福州举行。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战略与国际合作高级总监Diego Montero受邀参加此次活动,同时受邀出席的还有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院长朱晓明,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朱留财,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廖凌云以及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秘书长沈昕。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和中国证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提出制定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
国内现有绿色金融分类标准距离形成统一体系,以有效支撑绿色低碳发展,尤其是助力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还有哪些工作需要关注?本报告试图通过对比和评述国内现有绿色分类标准,探讨制订面向碳中和目标的绿色金融分类标准可能的发力点,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农业也是受极端天气影响最严重的领域之一。近年来,各地频发干旱、洪水、寒潮等气象灾害,都加剧了农业生产的波动性,对粮食安全带来挑战。
7月28日,在中国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实践者联盟(GAAP)的平台之下,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举办的“Climate Catalyst Chats · 好思汇”,聚焦极端天气对中国农业的影响,邀请三位在气象和农业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共同探讨极端天气下农业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为农业绿色发展、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等议题作出重要贡献。
今日编发中环报记者薛丽萍对本次会议的报道。
今年1月,食物系统经济委员会(Food System Economics Commission,后简称FSEC)发布了一项全球政策报告《食物系统转型的经济学》。报告指出,处于不可持续轨道上的食物系统正加剧着人类在健康、环境和气候等领域面临的挑战,给世界带来每年约15万亿美元的损失。
2024年7月3日,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主办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专题讨论会在安徽省经济研究院的支持下举办。
一项针对全球氧化亚氮的最新估算研究显示,2022年大气中的氧化亚氮含量比工业化之前增加25%,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并且在2010-2019年的十年间,农业部门的排放量占人为氧化亚氮排放量近3/4。
2024年7月1日下午,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主办、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思力中心)协办的“中国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实践者联盟”启动会暨中国农食系统转型研讨会在昆明顺利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北京、四川、广东、云南和重庆等地的近30位专家学者和地方实践者共同参与。
农食系统在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其绿色低碳发展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iGDP长期关注中国农食系统减排工作,曾发布《中国农业与食物相关温室系统减排路径分析》等多份报告。此次发起成立“中国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实践者联盟”,是希望搭建起多方参与的跨部门、跨层次、跨地域的合作平台,通过分享农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和政策进展、交流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索不同解决方案,为我国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6月25日上午,世界经济论坛第十五届新领军者年会(又称“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开幕。本次年会以“未来增长的新前沿”为主题。
来自政界、商界、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的1700多位高层领袖以及杰出的创业者、创新者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提出真知灼见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探寻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路径。
日前,AgFunder和ISF Advisors发布的报告《气候资本:为小农户的气候适应路径融资》指出,生产着全球三分之一粮食的5亿小农户——尤其是来自发展中经济体的小农户群体——正在受到最严重的气候变化冲击,亟待提高自身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但当前针对他们的适应融资仍严重不足。
近日,华北电力大学经管学院的研究团队发布了《统筹安全保供和“双碳”目标的煤电转型路径研究》。报告讨论了在安全保供的压力和“双碳”目标的约束下,煤电行业中长期可能的转型路径。研究团队基于对我国未来电力需求的预测,分三种情景讨论煤电的转型路径,并对相关成本及经济代价进行了测算,提出煤电转型的政策建议。本文概要介绍报告的核心内容,以飨读者。
中国和欧盟是全球气候行动的关键伙伴,在环境和气候方面保持了积极、全面的双边合作。2023年6月,欧盟正式试行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成为其推动国际气候贸易政策的变革性措施。中欧互为重要贸易伙伴,CBAM的实施及其潜在的政策影响将对中欧未来的贸易格局和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鉴于CBAM在规则制定和配套政策方面仍有很多不确定性,为确保CBAM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加强中欧之间的交流对话与合作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CBAM对中国出口欧盟产品的影响研究大多数限于CBAM确定的影响因素,且多根据现有数据进行短期评估。将CBAM不确定性因素纳入考虑的长期趋势分析将更有助于决策者和企业做出战略性考虑。
当世世代代在云南山区种稻的农民,选择不再种水稻了,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绿色和平与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一届“鸭先知文化节”上放映的纪录片《问稻》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全球变暖日益加剧,温室气体排放持续上升,在关注排放最高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以外,甲烷作为第二大排放的温室气体——甲烷,其排放和减排潜力也不容忽视。
全球甲烷排放在过去15年增速加快。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中,甲烷占比达到21%,主要来自能源供应、农业生产和废弃物管理等。此外,与二氧化碳相比,甲烷的全球变暖效应也更强更快。在甲烷排放到大气中的头20年内,其在地球大气层中吸收热量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80多倍。由于甲烷在大气中的分解速度比二氧化碳更快,寿命比二氧化碳更短,因此采取积极快速行动减少甲烷排放可以显著降低全球温升速度和程度。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能找到一种既健康、环保又能够推动经营的餐饮模式?
5月19日下午,由PDT食物小站发起,与三位联合主办方,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摆脱塑缚、华茻会,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活动——“气候变化下的可持续餐饮”对话沙龙。讲者们分享了有关可持续餐饮业的最新调研成果,和正在发生的可持续餐饮实践。
在这里,餐饮从业者、环保达人、社区建设者、生态艺术家们聚集在一起,在讨论如何通过餐饮回应气候变化的同时,进一步共同探索了如何在食物中找回人与人、人与社区、与自然的连接。
2024年5月30日,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与美国能源创新政策与技术公司(EI)正式公布双方共同开发的中国EPS(iGDP)2024开源模型升级版上线,并可免费下载。
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中美地方气候行动高级别活动”期间,iGDP联合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举办了“中美地方清洁能源转型与气候解决方案国际研讨会”,iGDP主任胡敏与EI研究经理邓敏姝在研讨会上发布了中国EPS(iGDP)2024最新版本,并介绍了基于公开可得统计数据的区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EPS建模工作。模型为研究能源低碳转型路径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和分析基础,助力经济社会低碳转型。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生态环境部将今年环境日的主题定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青少年群体在成长过程中直面气候变暖带来的冲击,培育他们的气候意识和气候行动能力,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和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长期关注并推动公众气候行动的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在这个夏天联合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北京、重庆、绵阳等十多个城市共同开展以“绿色制冷”为主题的社区气候行动。我们通过为社区社会工作者提供能力建设,帮助他们融合气候变化与社区发展的视角,识别并挖掘青少年群体参与气候议题的社区资源,以气候实践塑造青少年群体对社会、自然的正向价值观,通过青少年的影响力,从而带动社区及家庭积极采取绿色制冷行动。
欢迎访问iGDP官网了解文中案例及更多相关信息,包括《农食系统与碳中和:中国农业与食物相关温室气体减排路径分析报告》、《探路农食系统转型:中国农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实践年度报告2023》以及《促进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策略:案例与建议》。
日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与贝恩咨询公司合作的报告《一亿农民:可持续转型融资的突破性模式》指出,打造有韧性的农食系统的所需的农业生产实践、技术和投入已得到广泛认知,关键挑战在于以足够大的规模和足够快的速度采取上述行动,保障气候、自然和粮食安全的实现。
5月13日至19日是今年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为“绿色转型,节能攻坚”。5月15日为全国低碳日,主题为“绿色低碳,美丽中国”。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长期关注并推动公众气候行动,在节能周期间,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我们联合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北京、重庆、绵阳等十多个城市共同开展了以“绿色制冷”为主题的社区行动。我们通过为社区社会工作者提供能力建设,帮助他们更好地推动社区居民家庭开展制冷减排行动。
近期世界银行发布题为《宜居地球的秘诀:实现农食系统净零排放》(Recipe for a Livable Planet: Achieving Net Zero Emissions in the Agrifood System by World Bank Group)的报告,从全球视角提出了农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战略框架,指出农食系统何以在喂饱世界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长久以来,农食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贡献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相较其他部门,农食系统减排资金不足、气候融资能力差。然而,农食系统每年大约排放160亿吨CO2e,相当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3,这样庞大的排放对于实现1.5度气候目标不容忽视;其自身所承载的生计维持和食物供给的功能也对减排提出了额外的挑战。
今日编发《探路农食系统转型——中国农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实践年度报告2023》中介绍膳食和行为调整的实践案例,包括食物小站发起的“珠三角气候友好饮食倡导”项目等。珠三角餐饮企业巧妙改造时令招牌菜,让消费者在一尝“不时不食”的应季美味之余,还能感受本土传统饮食文化与气候友好新态度的有机融合,引领低碳新“食”尚!
4月24日,第八届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以“走向2035:加快新型能源体系构建,共促低碳包容性韧性未来”为主题,邀请了10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分为上午主论坛和下午12个主题分论坛。与会者从模型、技术、市场、政策、制度等多个维度,交流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进展,探讨了如何推进低碳、韧性和包容性的协同发展,为中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决策支持工具。
今日编发《探路农食系统转型——中国农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实践年度报告2023》中介绍减塑和循环利用的实践,包括通过商业创新充分发挥临期食品优势,如好特卖、惜食魔法袋等促进过剩产品流转的品牌与平台;食品包装减塑,包括蒙牛乳业的包装材料和工艺改善以及高校智慧食堂餐饮服务商“爽提”的餐盒循环利用解决方案等。
今日编发《探路农食系统转型——中国农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实践年度报告2023》中介绍动物肠道发酵减排的实践,包括在江苏等地试验的盐碱地高粱种植项目。通过将高粱与玉米混合制成青贮饲料用于畜牧养殖,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缓解牧草短缺的同时,也提高了饲粮吸收率并减少甲烷排放。
2024年4月11日,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的研究课题“中国煤矿甲烷减排良好实践案例分析与传播”项目结题会顺利举办。该项目从2023年4月启动,历时一年,获得了美国环保协会(EDF)北京代表处的支持。
本期邀请到的对谈嘉宾是来自大自然保护协会(The Nature Conservancy, TNC)中国项目可持续农业总监李颖博士。从土壤的减碳固碳作用说起,深度介绍土壤健康的概念以及培育健康土壤的途径,再到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的有趣故事分享,李颖老师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再生农业这一颠覆性农业形式的巨大潜力。
今日编发《探路农食系统转型——中国农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实践年度报告2023》中介绍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并获得有价值产品、燃料及能源的实践,包括陕西省西安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一期项目、山西省太原市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等。
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产业发展,22个省将加快氢能发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早在2020年,各省就在重大项目清单中积极布局,支持氢能产业发展。iGDP分析了2020-2023年各省氢能政策与重大建设项目清单中的氢能项目,有如下发现:
今日编发《探路农食系统转型——中国农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实践年度报告2023》中介绍我国食品行业多家绿色工厂针对加工制造环节进行的节能降碳实践,包括益海嘉里(昆明)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的光伏发电建设,湖北达能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热能回收利用措施,伊利集团提高能耗管理的专项节能项目,湖南省玉峰食品实业有限公司的设备改进措施等。
今日编发《探路农食系统转型——中国农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实践年度报告2023》中介绍我国探索农机电动化的具体案例,包括电动植保无人机的推广应用和电动拖拉机的研发等。
2024年2月21日-23日,作为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的准备活动之一,气候与清洁空气联盟(Climate and Clean Air Coalition)2024年会在内罗毕举行。笔者受邀出席,并在为期三天的讨论中,与不同国家和地区代表交流关于短寿命气体污染物(SLCPs)减排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挑战。
今日编发《探路农食系统转型——中国农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年度报告2023》中稻田甲烷减排的具体案例,介绍如何以气候友好形式进行水稻种植。
2023年,我们在食气时代的平台上开展了一个新的尝试:邀请在农食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围绕自己关注,研究并试图解决的问题,与食气时代专栏的主理人展开轻松的漫谈。我们试图通过这种形式挖掘在农食领域专业研究和抽象问题背后的动人故事。本期邀请到的对谈嘉宾是来自正谷(北京)农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品牌官张婷婷。
本文编发《探路农食系统转型——中国农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年度报告2023》中介绍的交通低碳化的具体案例,包括田间移动冷库和轻型货运电动化的案例。
自1月1日起,盒马生鲜开始收取1元包装费,平台称是出于响应国家“限塑令”的相关要求进行有偿包装。但网友对此说法并不买账,因为包装是否提供并不是由消费者去选择,而是电商平台系统自动识别需求,由此引发网络上对消费者权益的热烈讨论。除了关于消费者权益的质疑,笔者还发出连串追问,因为生鲜电商的塑料污染问题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状态。
2024年1月22日,好思汇邀请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质合创投管理合伙人衣进、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分析师李鑫迪作为发言嘉宾,并由中外对话气候与环境中国项目总监林孜作为主持人,共话中国助力全球实现三倍可再生能源目标蕴含的机遇和挑战。
质合创投管理合伙人衣进先生以投资人的视角,围绕金融助力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介绍了金融机构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行业生态、融资模式与路径。他分享了多年从事行业投融资的观察,并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
放眼2030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将有怎样的进展、又将遇到什么挑战?本文应用能源政策模型(Energy Policy Simulator, EPS),对中国能源转型的可能路径进行了展望。
2024年1月22日,好思汇邀请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质合创投管理合伙人衣进、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分析师李鑫迪作为发言嘉宾,并由中外对话气候与环境中国项目总监林孜作为主持人,共话中国助力全球实现三倍可再生能源目标蕴含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围绕中国可再生能源出海的困境与突破,为大家分享了她的观察、思考与建议。
本文编发《探路农食系统转型——中国农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年度报告2023》中介绍的科技助力精准施肥的具体案例,包括中化化肥公司在全国推广的智能配肥站、极飞科技建设的无人种植示范农场等。
2024年1月22日,好思汇邀请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质合创投管理合伙人衣进、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分析师李鑫迪作为发言嘉宾,并由中外对话气候与环境中国项目总监林孜作为主持人,共话中国助力全球实现三倍可再生能源目标蕴含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分析师李鑫迪从宏观角度,围绕“三倍可再生能源目标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和“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的趋势如何?”两个问题,基于中国能源政策模型(EPS)的量化研究,对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各省级地区推动建筑领域双碳发展的政策文件的梳理,横向对比各省绿色低碳建筑指标,以展现省级地区在“十四五”期间建筑行业绿色低碳的行动。
1月16日,哈佛肯尼迪学院中国学社与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联合主办的“面向美丽中国:成就与挑战” 主题分享活动及晚宴在圆明园湖畔圆满结束。
2024年1月11日上午,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与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碳促会”)联合发起的“应对气候变化科学决策与实践广东工作组”的启动会在广州顺利召开。iGDP始终致力于贡献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增长的解决方案,与碳促会联合开展 “广东应对气候变化科学决策与实践”项目,共同发起成立“应对气候变化科学决策与实践工作组”,瞄准提升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及企业人员对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科学认识和开展工作的能力,共同加强推动广东省绿色低碳发展宣传和能力建设,助力广东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省级政府的双碳路径建言献策。
当地时间1月13日晚上,一条由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紧急事务管理局(Alberta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AEMA)发出的紧急警报打破了家家户户周末轻松的氛围。
警报显示,极寒天气导致的高用电需求,将使阿尔伯塔省(下文简称:阿省)当晚存在“轮流停电”的高风险。警报要求当地居民立即减少用电,仅限于生活必需用电。关闭不必要的灯光,避免用炉子做饭,并推迟为电动汽车充电。
在2023年,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开展了“社区推动居民低碳消费”项目。项目旨在开发一套《促进社区居民低碳消费工作指南》(下文简称“《指南》”),为街道、社区管理者、物业公司提供具有借鉴价值的实践指南。1月11日,“社区居民绿色低碳消费研讨会”召开。今天编发的是能源基金会在城市社区的工作介绍、《指南》及传播活动简介以及地方社区开展低碳实践的案例介绍。
本文编发《探路农食系统转型——中国农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年度报告2023》中介绍的江西正合环保集团创立的“N2N”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近期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陆续发布10个重点行业的稳增长工作方案(简称“稳增长工作方案”),聚焦2023-2024年行业发展小周期,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促进工业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笔者通过梳理稳增长工作方案文件认为,绿色低碳是工业稳增长政策的重要原则。
本文编发《探路农食系统转型——中国农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年间年度报告2023》中介绍的在中式烹饪领域推广电气化的实践案例,包括在江苏省餐饮场所的“瓶改电”以及在厦门开展的新建住宅试点电气化。
2023年12月21日-22日,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作为联合发起方的2023影响力国际气候创新大会在海口召开。12月22日上午,绿色制冷平衡“升温”与“降温”分论坛顺利举行。绿色制冷转型关乎气候变化的减缓与适应,是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高人类福祉的重要一环。分论坛邀请到国内外数位顶级专家、学者、行业与企业代表,围绕制冷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行动、技术等热点话题展开分享与交流。
12 月 11 日,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在 COP28 中国角主办了名为“贸易政策与工业低碳转型转型”的边会,旨在更充分地讨论此类贸易政策对低碳转型成本的真实影响,也让发展中国家和相关产业的顾虑更为人所知。
在边会上,来自中国、印度、阿联酋的研究者及产业代表作为发言嘉宾参与了讨论。嘉宾们分享了他们对 CBAM 的不确定性以及该机制对出口国低碳转型影响的见解。
12月10日,在阿联酋迪拜世博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上,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和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CCETP)联合主办了主题为“全球合作推动非洲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角边会,探讨中国、欧洲等主要经济体可以如何参与到非洲的能源可持续发展进程。
12月6日,由C40和Wellcome Trust共同在COP28上举办的以“推动化石燃料时代终结:城市如何引领公正转型,建设更健康的世界”为主题的边会上,包括鹿特丹市长艾哈迈德·阿布塔勒布和新奥尔良市长拉托亚·坎特雷尔等在内的发言嘉宾敦促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大的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决心,并阐述了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不仅要确保能源安全,也要创造良好的绿色就业机会。城市可以衡量潜在的绿色就业机会,从可再生能源中创造就业机会,研究表明对住宅改造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投资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是天然气相同投资的6倍[1]。
12月10号是COP28的“食物、农业和水”主题日,无论是主会场还是农食主题馆都有多场关于农食话题的讨论。这天大会宣布此前发布的《阿联酋关于可持续农业、有韧性的食物系统和气候行动宣言》签署国由134个增加到152个,足见各国对农食系统的关注。
12月2日,中国、美国和阿联酋共同召集了COP28 “甲烷和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峰会”。这次峰会计划是此前中美阳光之乡气候危机联合声明的内容之一。
甲烷是短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其减排对控制全球平均温升实现 1.5 摄氏度目标至关重要,还可避免因温室气体短期峰值过高带来的极端气候风险。甲烷同时也是地面臭氧的前体物,因此甲烷排放的增加也会导致由地面臭氧带来的农作物损失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增长。
12月6日为COP28“多层次行动”(Multilevel Action)主题日,聚焦地方气候行动。
COP28主席国与联合国人居署、COP28联合国气候变化高级别倡导者共同主办了关于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的部长级会议,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姜万荣出席了此次会议。会上,COP28主席国再次呼吁各国政府将气候行动纳入地方各级政府,并与地方政府合作设计和实施新的气候行动计划和政策,包括2025年COP30召开之前的下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s)。
昨天,全球制冷承诺(Global Cooling Pledge)启动,这是 COP28 东道主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领导的制冷联盟之间的合作成果。该承诺旨在降低空调、冷冻柜和建筑的制冷成本,同时遏制制冷行业HFC排放。
在撰写本文时,已有 63 个国家加入该承诺,但很明显,组织者和签署方仍在努力让更多国家加入并签署承诺。
熙熙攘攘的第一周后,经过一天的休整,COP28 还剩最后五天。
如果把气候大会当成一个公关事件,从看热闹的角度,第一周不可不谓是素材丰富。开幕当天就收获了损失损害基金的“惊喜”,往后几天,主席国推动的宣言和倡议层出不穷,覆盖了农业、健康、能源、制冷等众多方面,为吸引媒体报道和关注做足了准备。
Yesterday saw the launch of the Global Cooling Pledge, a collaborative effort between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host of COP28, and the UNEP-led Cool Coalition. The aim of the Pledge is to enhance the affordability of air conditioners, deep freezers, and heat-dissipating home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developing nations, while curbing the emission of heat-trapping gases from the rapidly growing cooling sector.
In the days following the China, US, and UAE Summit at COP28 on accelerating efforts to minimize methane and other non-CO2 greenhouse gases, China and the US have provided more detail on their respective visions for methane reduction.
Curbing methane emissions is widely seen as some of the most appetizing low-hanging fruit to reduce short-term warming and cap glob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crease at 1.5 degrees Celsius.
在 12 月 2 日召开的以“将健康置于气候议程中心”(Putting Health at the Center of the Climate Agenda)为主题的会议上,COP28 主席苏丹·贾比尔博士(Sultan Al-Jaber)公布了第二十八届缔约方大会《气候与健康宣言》(COP28 UAE Declaration on Climate and Health)[1],该宣言由包括中国在内的 124 个国家签署,标志着各国政府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公共健康和医疗卫生系统的影响,并承认如果采取更强有力的气候行动会带来更多的健康效益,包括减少空气污染和减低医疗费用。
COP28 昨天正式拉开帷幕,推动农食系统转型成为本次大会焦点之一,这也是农食系统转型议题首次进入到气候峰会的核心议程当中。
与 COP27 的“慢热”相比,COP28 的开幕会已经吊足了参会者的胃口。
在 COP28 开幕的前一晚,紧跟气候谈判的观察员们发现,关于损失损害基金的决议草案出现在了气候公约秘书处的网站上,这让人不禁猜测主席国希望在开幕当天就推动损失损害议题取得进展。
当地时间 30 日下午,阿联酋的苏尔坦·贾比尔从上任大会主席手中接过小锤,正式就任 COP28 主席,宣布 COP28 开幕。
塑料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热议的环境问题。国际上就制定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条约已进行了几轮谈判,还要进行多轮,这显示出塑料议题是一个复杂性的问题、全球性的问题,所以需要各方在不同场合、不同机制下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此前,关于塑料问题的复杂性我们讨论较多的主要有两方面: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探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本文邀请了长期关注我国“双碳”建设的多位专家,共同探讨了《方案》的意义、《方案》对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贡献等问题。同时,各位专家也分享了对入选试点城市、经验分享的预期与建议。
2023年10月27日,由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简称“科城研究院”)与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联合成立的“绿色低碳转型山西合作平台”在山西太原正式启动。来自于国家及山西省经济、社会、产业、能源、低碳和环境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科城研究院和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的20多位人员参会。
食气时代是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推出的一档新专栏,关注食物系统与人、环境和自然的关系。可持续的农食系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一环,也关乎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公平和公共健康。食气时代旨在分享可持续农食系统相关的信息,挖掘和讲述生动的故事。
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以米饭为主食,而鲜为人知的是,水稻种植是气候变化的推动者。水稻的生产过程贡献了全球10%的甲烷排放,而甲烷的增温效应在20年的尺度下是同等质量的二氧化碳的八十倍。控制水稻种植生产的甲烷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播客《可持续亚洲–碳索农业》第二集中,我们介绍了近几年开始种植的多年生水稻,也追溯到马达加斯加在八十年代发明的特殊水稻种植方法,同时,我们也探索了中美两国在杂交水稻上的合作进展。
10月16日,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主办的好思汇举办了一场题为“基加利修正案履约新阶段与制冷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专家分享活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胡建信教授和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建君先生作为嘉宾一起深度解析了《2024年度氢氟碳化物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内涵,结合国际与国内政策与市场的大环境,探讨了《基加利修正案》履约新阶段制冷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机遇与挑战。此次活动由能源基金会工业项目主管郑坦先生主持,来自政府相关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及制冷企业同仁及相关高校的研究者共40余人参会。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简称CBAM)已于2023年10月1日开始试运行,至 2025年12月31日为过渡期。在此期间,进口商将只需履行碳排放报告义务,即每季度报告其进口产品数量、产品直接碳排放量、间接排放量以及进口产品在原产国已支付的碳价,但不需要缴纳税费 。进口商的第一个报告期为 2023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报告提交截止日期为 2024 年 1 月 31 日。
自 2026年1月1日,CBAM 将开始正式征收碳边境调节税,即欧盟进口商需要购买并提交同所进口商品碳排放对应数额的电子证书。
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中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地区。近年来,安徽省提出要全面响应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主动融入、深度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省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对长三角地区实现“双碳”目标有重大意义。
食气时代是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推出的一档新专栏,关注食物系统与人、环境和自然的关系。可持续的农食系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一环,也关乎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公平和公共健康。食气时代旨在分享可持续农食系统相关的信息,挖掘和讲述生动的故事。
土壤是地球的肌肤,滋养万物生长。土壤不仅净化水源,减少洪灾发生的频次,也是地面上最大的碳汇。同时,它提供了我们九成的盘中餐。正因为全球食物安全,土壤备受关注。但目前全球有75%的土地正面临着“营养不均”的退化问题,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与人类的耕种行为有关。播客《可持续亚洲–碳索农业》中的第一集聚焦于沉默的气候战士:土壤。
2022年11月,在二十国集团(G20)首脑峰会举行期间,美国、日本等十个国家开启了与东道国印度尼西亚的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JETP)。十国承诺在3到5年内首先投入100亿美元,以期撬动来自公共与私有部门的200亿美元用于支持印尼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煤电的退役,以及支持受影响的工人与社区[1]。在JETP支持下,印尼政府及国企也承诺将采取更快和力度更大的低碳转型措施。
自6月起,iGDP联合北京、上海、苏州、佛山、成都、青岛等地的合作伙伴开展节能减排环境教育进社区的活动,围绕减少塑料污染、绿色制冷、气候变化、低碳生活等议题,以青少年为媒介,面向大众宣传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自6月起,iGDP联合北京、上海、苏州、佛山、成都、青岛等地的合作伙伴开展节能减排环境教育进社区的活动,围绕减少塑料污染、绿色制冷、气候变化、低碳生活等议题,以青少年为媒介,面向大众宣传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7月12日是全国低碳日,今年的主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气候变化关系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也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国家“1+N”的政策体系初步建成之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转移到地方落实上。作为持续关注我国低碳工作进展的iGDP团队,基于零碳录数据库信息,对我国省级气候行动进行了追踪。本系列第四篇关注我国的工业和农业基地东北地区。
7月12日是全国低碳日,今年的主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气候变化关系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也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国家“1+N”的政策体系初步建成之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转移到地方落实上。作为持续关注我国低碳工作进展的iGDP团队,基于零碳录数据库信息,对我国省级气候行动进行了追踪。本系列第三篇关注西部地区。
7月12日是全国低碳日,今年的主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气候变化关系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也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国家“1+N”的政策体系初步建成之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转移到地方落实上。作为持续关注我国低碳工作进展的iGDP团队,基于零碳录数据库信息,对我国省级气候行动进行了追踪。本系列第二篇关注中部地区。
2023年6月29日,以“企业家精神:世界经济驱动力”为主题的2023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在天津圆满落幕。来自政界、商界、学术界、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的1500多位全球领袖和创新人士齐聚一堂,围绕重启增长、能源转型和材料供应、保护自然和气候等议题展开对话。
绿色制冷对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与绿色制冷相关的国际治理,对推动《蒙特利尔公约》及其基加利修正案的达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作为长期关注绿色制冷议题的独立智库,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特编发绿色制冷议题下的系列文章。今天发布的是介绍天然工质制冷剂的长图。
绿色制冷对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与绿色制冷相关的国际治理,对推动《蒙特利尔公约》及其基加利修正案的达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作为长期关注绿色制冷议题的独立智库,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特编发绿色制冷议题下的系列传播产品。今天发布的是关于制冷剂介绍的长图。
预冷环节是整个食品冷链的始端。作为鲜活农产品产地温度管理的第一步,预冷是减缓生物过程、保持农产品质量的第一道也是最关键的防线。产后及时预冷可以极大的降低农产品腐烂率、减少后续运输和储存环节的热负荷、节约能源降低排放,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绿色制冷对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与绿色制冷相关的国际治理,对推动《蒙特利尔公约》及其基加利修正案的达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作为长期关注绿色制冷议题的独立智库,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特编发绿色制冷议题下的系列传播产品。今天发布的是关于食品冷链绿色化的长图。
绿色制冷对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与绿色制冷相关的国际治理,对推动《蒙特利尔公约》及其基加利修正案的达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作为长期关注绿色制冷议题的独立智库,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特编发绿色制冷议题下的系列文章。今天编发的是第一篇——由研究院分析师撰写的聚焦中国空调行业标准提升的观点文章。
数据显示,大规模制冷日益成为全球变暖的重要推手之一。作为全球重要的制冷产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国,中国已经采取行动,通过实施空调能效新标准,努力提高制冷设备的能源效率,在保证制冷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使用和碳排放,推动空调行业转型升级,在制冷设备绿色化、节能降碳方面引领全球迈步向前。
电力行业是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简称:带路国家)投资合作的一大重点领域。不过,由于带路国家的电力市场及管理体制各异,其气候及能源发展政策又在持续更新,中方机构想要掌握及时、完备的电力市场信息存在一定难度。
为支持中国企业和投资机构了解带路国家的电力行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在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支持下,iGDP课题组提出了反映各国电力绿色发展的路径、挑战和机遇的数据库框架和指标。该指标框架不仅考虑了各国的低碳转型政策、能源和电力行业供需情况、电力市场机制及管理体制,也覆盖了当地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投资环境及与中国双边关系,旨在为中国利益相关方了解、研究带路国家可再生发展和投资潜力提供参考。
5月15日,北京市气温猛冲35℃,迎来了2023年的首个高温预警,比2021年提早了27天,比2022年提早了5天。另外,历史数据显示每年平均高温天数也在逐年增多。更可怕的是,2022年的持续高温天数比2020年多出了39天。
高温天气越来越频发,高温预警的发布时间越来越早,意味着我们需要制冷的时间越来越长,近年稳步增长的制冷设备销量也对此有所佐证。医疗、生产、农业、运输、家居等种种制冷活动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
为进一步传播绿色制冷的知识,提升社会各界参与绿色制冷行动的积极性,由能源基金会支持,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绿色制冷:从理念到行动——传播如何助力”共创工作坊暨“企鹅总动员·绿色制冷 极地营救”科普展览启动仪式在5月15日于北京市天通苑社区文化艺术中心开展,本次活动线上线下总共吸引近400人参与。
为实现“3060”目标,我国已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制定了中长期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战略。地方落实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但我国各省级地区在经济发展阶段、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而低碳转型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好的追踪地方“双碳”行动,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零碳录项目团队通过地方调研的方式,与当地专家就地方在落实“双碳”行动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更深入的了解当地“双碳”行动进展。
江西经济总量偏小,碳排放总量也不大,当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19年,江西碳排放强度为0.87吨/万元,人均碳排放为4.34吨/人,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均大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江西一次能源匮乏,对外依存度高(煤炭对外依存度高达近90%),目前江西一次能源消费仍以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为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刚性增长,江西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时间仍非常紧迫。基于此,iGDP零碳录“走地方”调研活动第一站来到江西。
IRA 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联邦气候和清洁能源立法, 其措施将使得美国温室气体(GHG)排放量在2030年比 2005 年水平降低低 37% 至 43%,绝对量降低25-28亿吨。加之其他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及行动,美国有望实现其国家自主承诺 (NDC)目标。
文件内容来自美国能源创新(Energy Innovation)发表的如下分析报告:
今天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全球宣传主题是:“众生的地球”。我国的宣传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于推动环境友好行为落地的iGDP携手社区工作者,整合社区多方资源,将持续开展三年的“净塑未来”主题活动在北京市昌平区昌盛园社区落地。
现场有近30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学语幼童,在丰富多彩的画展、市集、游戏中,身体力行,许一个没有塑料的地球的理念,悄然深入人心,有超过150名居民签署了减塑行动承诺。
“双碳”目标的提出已进入第三个年头。目前,我国已建立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制定了中长期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战略。
地方落实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我国各省级地区在经济发展阶段、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而低碳转型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iGDP团队在近期发布的零碳录年度报告——《中国省级气候行动进程与展望》中,基于零碳录数据库、利用统一可比的指标体系,对省级碳排放趋势、气候行动规划及政策实施状况进行了梳理,并通过案例评估地方现有政策是否足以支撑双碳目标,最后提出加强地方气候行动的建议
3月2日,iGDP创始人/董事胡敏受邀与美国前任外交部副部长Juan Verde进行有关中美气候能源政策的对话,探讨政策进展与合作前景。
胡敏介绍了中国双碳政策战略,清洁能源发展现状及能源安全大背景下全球能源低碳化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中美气候合作对全球、尤其是不发达国家低碳转型的重要性。
Juan Verde介绍了全球绿色经济转型前景,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重要意义。本次活动由西班牙IE大学组织,与会政商代表在热烈的讨论中达成共识:欧洲应对能源安全和实现绿色复苏目标与中美两国气候经济政策密不可分,充分交流是良性合作与竞争的前提。
碳中和进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行业和就业机会,也有一些传统行业以及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员和承载传统行业的城市面临转型发展的挑战。这些传统行业和地区能否实现公正转型,不仅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面向碳中和的减排政策顺利实施的需要。为此,绿色创新发展中心计划与合作伙伴一起在2023年举办聚焦公正转型议题的系列对话。2月23日,这一系列活动的第一场:以“煤炭地区的公正转型行动与经验”为主题的研讨会在线上举办。
本次研讨会,邀请到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中欧代表,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者,围绕公正转型问题在气候公约谈判中的进展、实现公正转型的政策工具、煤炭地区公正转型工作开展情况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分享。研讨会吸引了近百位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线上参与。
“我希望通过我的科技作品,让更多人知道绿色制冷的科学知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使用绿色制冷产品减少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保护地球。” 看着自己和小伙伴一起创作的科技作品,李美霓内心的满足和期待都溢于言表。目前,全国总共70支队伍约300名青少年,齐聚“2023年全国青少年AIOT科技作品大赛绿色制冷主题作品赛” 的舞台,通过发挥他们的创意,为绿色制冷进社区、进家庭贡献力量。
2022年,绿色创新发展中心(iGDP)坚定初心、深耕不怠,立足专业分析、独立观察,为双碳领域提供创新战略服务、公益知识产品,催化多层次、跨领域、国际化交流研究平台。2023年,iGDP将更加扎根实践,聚焦行动,面向未来,只争朝夕。
辞旧迎新,首先隆重介绍新鲜出炉的零碳录(CCNT)年报《中国省级气候行动进程与展望》。地方气候行动对于实现我国乃至全球气候目标至关重要。报告通过覆盖政策努力、行业行动、减排效果的40个数据图表,展现各省级地区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进程、雄心和脱钩进展。
“双碳”产业数字化转型通俗理解,就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型数字技术系统融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高碳排放行业以及能源、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农业等产业中,对其生产、运维等环节的技术设备、管理系统进行数字化的升级改造(如传感技术、物联网、云数据存储和分析等技术的应用)。
闭幕会上,各国需要通过一系列文件,将它们转为大会决定。这一过程颇有仪式感:首先,大会主席需要念出一长串字母和数字,这是文件的编号,由此将文件提请各国考虑;稍作等待后,如果会场没有代表表示异议,主席则宣布“就这么决定了(it is so decided)”,同时敲响小锤。如果有反对意见,大概率需要休会做磋商,等分歧解决后再回到全会上。
美国参议院为什么要在《基加利修正案》投票辩论中讨论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问题?参议院能否决定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参议院的最后通过的决议到底是什么?iGDP董事莫争春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本公众号获得授权转载,以飨读者。
中国在最近提交的《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中提出“到2030年重点工业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
2020年,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新动力。此前,欧盟也承诺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在太平洋彼岸,新任美国总统乔·拜登已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他的四大优先任务之一。拜登在就任总统的第一天就签署了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协定方案,并呼吁所有联邦政府部门即刻着手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并启动了雄心勃勃的美国低碳转型计划,包括2035年电力部门实现零碳排放的目标。
中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国内外热议话题,“十四五”规划作为碳中和目标出台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格外受到关注。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不仅如此,可以预见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节能减碳、低碳转型将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题。碳中和规划或工作方案是具体工作的核心引领,但其落实更为重要。各省重大项目清单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微观表现,其绿色低碳化程度更能反映宏观政策的落实情况。又是一年“两会”时,在 “十四五”规划和各省重大项目清单即将揭晓之际,本文试图通过对2020年重大项目清单进行回顾,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给各地乃至全国带来的政策额外性,希望各地各部门在制定工作规划时能够及时查漏补缺,使得长短期目标相一致,确保碳中和目标的早日实现。
一年一度的美国橄榄球大联盟的“超级碗” 大赛(美国最大的年度体育事件和最值得期待的公共事件之一)昨日落下帷幕。这个号称“美国春晚”的大事件,不仅靠激烈的赛事吸引广大球迷,也是大公司试图拿出最具创造力、最搞笑的广告片以求“爆红”的舞台。据统计,每年的“超级碗”直播吸引的观众数以亿计,是当之无愧的最受瞩目的美国电视广播节目之一。
2020年11月10日至12月9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在首都之窗网站、市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对《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下文简称“北京减塑十条”)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为期30天。
编者按: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备受瞩目的全国碳市场建设是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全国碳市场在2017年底启动之后,筹备工作按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到深化完善期三个阶段稳步推进,并在体制机制建设、基础设施、数据质量和能力建设上都取得了不少进展,市场基本要素逐步完善。绿色创新发展中心一直以来对碳市场议题高度关注,并组织过多场国际国内专家参与的研讨会。
编者按: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备受瞩目的全国碳市场建设是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全国碳市场在2017年底启动之后,筹备工作按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到深化完善期三个阶段稳步推进,并在体制机制建设、基础设施、数据质量和能力建设上都取得了不少进展,市场基本要素逐步完善。绿色创新发展中心一直以来对碳市场议题高度关注,并组织过多场国际国内专家参与的研讨会。本公众号持续刊发关于碳市场相关议题的文章,旨在促进碳市场建设的最佳实践经验交流、问题分析探讨。今天刊发的是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家海和华北电力大学张为荣共同撰写的文章。
最近几年,气候政策进展令人失望之处颇多。美国,几年前还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特朗普政府决定退出《巴黎协定》。中国,被期望在全球气候减缓努力中发挥领导作用的国家,仍在建设燃煤电厂。尽管全球排放量持续增加,COP25却未能达成气候界一直呼吁的,采取坚定行动的承诺。
在经历人类有纪录以来最炎热的夏天之后,2019年气候行动峰会将于9月23日在纽约举行。巴西在近十年来最激烈的雨林大火中挣扎,格陵兰岛最近也经历了该地区700年来最严重的融化之一。因此,紧迫性和行动将会成为此次峰会的关键词。
由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主持召开的2019年气候行动峰会,旨在提升各方雄心,加快落实《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根据《巴黎协定》的实施规则,各国将在2020年提交第二轮国家自主贡献(NDC),并应当据此展示出每个国家强化气候行动的计划。
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曾说:“21世纪将是‘复杂性’的世纪。”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应该被视为各种复杂性的共同来源。
人口是影响碳排放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近日,人口专家有关中国2018年新生儿出生数量会低于预期的判断再次燃起公众对人口变化趋势的关注。人口变化包括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变动。大多数人口预测研究对中国未来人口变化的基本判断较为一致,即:中国人口增速下降趋势仍会持续,但未来人口结构会发生巨大变化。如何将人口结构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属性纳入一个整体的分析系统框架中是需要中国碳排放模型研究更多关注和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我们,面对小区的垃圾桶,街道上的清运车,或者是路旁的垃圾中转站,可能不会立即将它们和经常出现在新闻媒体中的气候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冰山融化和极端天气这些信息联系起来。然而在离城市不远的垃圾填埋场中, 由垃圾有机物的分解和填埋场的渗滤液所排放的甲烷这一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却不容小觑。
日前《纽约时报》发表一篇题为“China Is a Climate Leader but Still Isn’t Doing Enough on Emissions, Report Says” 的文章,介绍在哥伦比亚大学任职的前美国能源官员戴维·桑德罗(David Sandalow) 最新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政策指南报告》。
该篇报道指出“中国减排力度难以实现全球目标”,称该报告表明“如果中国的碳排放量继续保持目前的速度,各国将更难实现重要的气候变化政策目标”,“即使中国的排放量在2030年之后减少,这个目标也可能难以实现,除非它迅速下降”。
编者按:全国碳市场于2017年12月19日正式启动,初步确立了分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和深化完善期三步走的行动方案。此消息一经发布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肯定,认为此举彰显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担当和领导力。绿色创新发展中心一直以来对碳市场议题高度关注,并组织过多场国际国内专家的研讨会。自今日起本公众号将陆续刊发关于碳市场议题的系列文章,旨在促进相关议题的最佳实践经验交流、问题分析探讨。今天刊发的分析加州碳市场委托拍卖机制的工作论文,由能源创新研究团队 Chris Busch和 Hal Harvey撰写,绿色创新发展中心分析师陈美安翻译。此文还将根据最新进展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2018年3月8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可持续发展融资行动计划”(Action Plan: Financ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是欧盟为推动可持续金融发展而迈出的实质性的一步。
这个行动计划的发布背景是《巴黎协定》以及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的17条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包括减贫,教育,性别平等,包容性增长,可持续消费,应对气候变化,海洋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公平等。从这个背景看来,“行动计划”的内涵会比一般意义上的“绿色金融”范围更广。从“行动计划”的文本可以看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以及低碳发展是重中之重。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正式公布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四部委共同制定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的依据。绿色创新发展中心高级分析师认为:指标体系的出台推进了政府评价考核体系从偏重GDP的传统向更能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综合指标体系的转变,量化的考核指标更聚焦于地区绿色发展的多维度客观表现,有利于相关政策和行动的评估和调整。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绿色创新发展不只停留在概念层面。
国家发改委自2012年起选取7个省市作为碳交易试点,深圳作为唯一一个单列市,于2013年6月18日率先启动碳交易。至2015年,深圳碳交易经过了2个完整的履约期,取得了一定的减排成效,对于企业的碳资产管理,政府和其他相关方的碳信息管理及碳市场运作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2015 年9月26日,瑞典首相Stefan Löfven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宣布瑞典将力争成为”第一个淘汰化石燃料(fossil-free)的福利国家”。[1]首都斯德哥尔 摩已经为此规划了2050年的目标,并制定了具体的路线图。[2]瑞典的这一系列举措显示出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很多讨论。
2020年法国碳税税率将达到每吨二氧化碳56欧元
据路透社的报道,7月22日,法国通过了新的能源改革法案(Energy Transition for Green Growth Bill)。在该法案下,法国的碳税税率将在2020年达到每吨二氧化碳56欧元,到2030年继续提高到每吨100欧元。在法国,碳税是针对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能源征收的。它和欧盟的碳交易(EU ETS)并行存在,但并没有交叉。EU ETS覆盖下的排放源,如工业企业、发电行业等,并不需要缴纳碳税。
2015年6月30日,中国向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了迄今为止最长、最全面、也是最受瞩目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简称:中国INDC)。截止到目前,全球共有15个国家和欧盟(28个成员国)提交了本国INDC,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55%。
2015年5月15日,印度总理莫迪访华期间,中国和印度两国政府在北京发表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称两国正在为年底的巴黎气候大会做准备,争取在会议前尽早提交国家自主决定贡献(INDC)
编者按:近日读到一篇分析美国《清洁电力计划》“难产”原因的文章,提到了《清洁电力计划》出台遇到的一些法律障碍、对碳交易的影响等。太阳底下无新事,美国摩拳擦掌准备出台的这个针对电力行业的基于强度目标的《清洁电力计划》,对我国如何推进灵活的机制促进电力行业减排有很多借鉴意义。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更要摸着别人的石头过河。这篇小文是对美国《清洁电力计划》最新进展的一些理解,供大家探讨。
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和欧盟的政策银行—欧洲投资银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共同推出了一个旨在促进节能项目私人投资的金融工具,即”PF4EE”(Private Finance for Energy Efficiency Instrument)工具。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探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本文邀请了长期关注我国“双碳”建设的多位专家,共同探讨了《方案》的意义、《方案》对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贡献等问题。同时,各位专家也分享了对入选试点城市、经验分享的预期与建议。